来源:中国援安哥拉医疗队 侯忠学
引言:目前创伤性疾病占外科疾病的首位。为提高对该类疾病的治愈率,最大限度降低病残率,作为首批援安医疗队有责任和义务把从事创伤急救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简要的总结如下,以期提高在安哥拉的同胞的自救能力,为二期正规治疗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创伤分类:车祸伤、坠落伤、跌伤、打击伤、各类火器伤等。 二.受伤部位的初步判断及急救: (1)脑外伤:意识障碍是判定有无脑伤的主要指标之一。有短暂的昏迷伴逆行健忘、病人对受伤的过程不能回忆,是脑振荡的表现;受伤后即刻昏迷、随后清醒、然后再昏迷是脑硬膜外急性血肿形成的可靠依据;受伤后昏迷,不再清醒并有呕吐是脑挫裂伤、脑血肿的客观表现。此类脑伤病死率高,现场急救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脑细胞氧耗为其首选的措施,在现场的同事应立即帮助病人去枕平卧于地面或硬性的车厢内、木板等上,面部向上、除去假牙、下颌尽量抬高并偏向一侧,施救者坐于患者的头前双手托住病人的下颌,在转运的途中保持这样的体位直到医院。如条件许可,在转运的途中,可在病人的头部周围放些装有冰块或冷水的塑料袋,也可将已冰冻的矿泉水连瓶一起用毛巾、背心包裹上,然后放在病人头部周围。 (2)颈部损伤:是引起高位瘫痪、病废率、致残率极高的损伤。特别是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往往被非专业人员给予忽略或不予重视,致使在现场急救或转运的途中处理的措施不当,造成脊髓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引起高位截瘫的严重后果。因此凡在车祸、高处坠落、重物打击等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头、颈受伤者,现在急救或在转运的过程中,均应按有颈椎骨折来处理。施救者首先用双手托起病患的双颌并稍用力向头的方向牵引颈部、保持这个固定姿势不动,另需2-3名施救的人员站在伤者的同侧,双手均平行插入伤者的身体之下,一人的双手托住伤者的肩背部、一人托住伤者的腰殿部、另一人双手平托住伤者的大腿和小腿,3人连同牵引颈椎的那个人一起同步用力,托起伤员,移到平板或担架之上或车厢之内后平躺,此时,在颈的两侧各塞入一沙袋、盐袋固定颈部直立、下颌向上的位置(安哥拉遍地都是沙土,可以随意取之后用毛巾、背心、T恤等制成沙袋),同时伤者的胸部、耻骨联合(阴部之上方)、双膝部均需采取固定,可用绷带、长袖衫、长裤等横垮上述3部位与其身体下的担架、木板、车厢的座椅等捆绑,以达临时固定的作用和要求。 对已同时出现上肢和下肢完全或部分瘫痪及肌肉的张力增高(手脚变硬),伤者又处于清醒的状态,其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已明确,但为防止颈椎和脊髓的2次损伤,最大限度的恢复颈椎和脊髓的功能,降低病残,现场急救、搬运、转运的措施更应按上述严格执行。 (3)腰椎损伤:只是引起下肢不全或完全性瘫痪的主要原因。伤后出现腰背部剧痛,不能翻身和坐立,被动活动下肢腰部疼痛加剧,单侧或双侧下肢出现不全或完全瘫痪、肌张力下降(腿的肌肉不是变硬而是变软),是腰椎骨折伴神经根损伤的主要表现。现场急救同样需2-3名施人员站在伤者的同侧,双手均平行插入伤者的身体之下,一人的双手托住伤者的肩背部、一人托住伤者的腰殿部、另一人双手平托住伤者的大腿和小腿,3人一起同步托起伤员,再平放在硬板上、去垫车椅等上即可。在转运途中,如路况差、路途遥远,伤者的胸部、髂部和双膝部也需按颈部损伤所述的同样方法采取固定,以减少腰椎骨折的再错位和马尾神经根的2次损伤。 (4)上肢骨折:肿胀、瘀斑、畸型、出现反常活动和触之最肿胀处有骨断端相互磨擦所发的声音和摩擦感,是上肢骨折的典型表现。对疑有骨折的伤员,特别是上臂骨折,由于有桡神经在上臂的下1/3处紧帖骨面走行,骨折断端的反常活动极易造成桡神经的损伤,导致不能伸腕、不能伸指,手的大部分功能将丧失的结果,现场急救强调早期固定,方法可采用三角巾、绷带、长袖衫绕过前臂,再挂在颈部,使前臂横吊在上腹部之前,也可将上肢屈曲紧贴胸部后用绷带、长毛巾、长袖衫横着捆绑,使上肢固定在胸壁上。 对前臂、腕、手部位的骨折,因大多数骨折的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达到治愈,在这里特别强调早期争取能得到专科医生的治疗。骨折发生72小时后或反复的手法复位会使局部软组织水肿加重、骨折间血肿形成、肌肉的张力增强和痉挛等因素,使手法复位极其困难,治疗效果差而不得不改选为手术治疗。 (5)下肢骨折:肿胀、瘀斑、异常活动和骨擦感也是其骨折的固有表现。但下肢的骨股颈骨折因位置深及被大量的肌肉软组织所包裹,临床上常无骨折的典型症状,大多数只表现出患足呈外展、外旋,双下肢不等长,患侧的髋关节活动受限或被动活动髋关节时伤者感觉疼痛的症状。在全身闭合性骨折中,除骨盆骨折外,大腿的骨股骨折是唯一能引起出血性休克的疾病,尤其是在搬运、转运的过程中,常常因骨折断端反复的活动,进一步加重血管、肌肉等软组织的损害,使内出血加重,产生严重的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故对其骨折的现场急救的措施,有效的固定是其首选。方法可就地取一长树杆、香蕉树的叶杆、长的窄木板放在大、小腿和腰部的外侧,用毛巾、布条等将木板与大、小腿和腰部捆绑;如现场无任何可取的材料,也可将患侧的大、小腿与与键侧的大小腿捆绑,然后即刻转运到就近的医院实施补液、抗休克等进一步的治疗。 对小腿的骨折,胫前皮肤坏死、感染和小腿缺血性坏死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一但发生,即使能在条件好的三级医院专科里治疗,临床效果也难于满意,病人常需接受数次手术,有些还需截肢,给伤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精神负担。因此现场急救以有效的外固定,尽力保护小腿前的皮肤软组织、血管,使其避免2次或多次的损伤为其主要的目地,方法是就地取一窄度与小腿相近,长度过膝的木板放在下小腿的后面,然后用绷带、毛巾等软的布料绕缠固定,不能将木板放在小腿的前面,这样会加重胫前皮肤的损害;也不能捆绑过紧,这样也会影响小腿的血供,引起小腿筋膜间隙综合症。 (6)创口:伤口出血、感染和皮缘的坏死是主要的问题。要控制和减少伤口出血,正确的使用止血带和伤口的加压包扎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现场止血带的制作可选用2股输液管、2股橡皮筋、自行车的内胎和厚胶手套剪成3-5CM宽的长条等,如现场均无橡胶制品可选,也可选用长裤剪成3-5CM宽布条(采用布条时应注意止血的时间不能过长,每30-40分钟应松止血带一次并尽快换上医用止血带)而止血带的放置位置正确与否是止血效果的关键。上肢中、远端的出血,止血带的放置均需捆在上臂的上1/3,过下会损伤桡神经,把止血带绑在前臂的任何地方都是错误的,因前臂有尺、桡骨,两骨之间有骨间动脉通过,止血带如放在前臂,由于尺、桡骨的阻碍,止血带的作用是不能阻断骨间动脉血供的。对只有手指远端的出血,如出血多,通过加压包扎还是不能止血的,此时可选用一橡皮条上于指根,就能完全止血。对大、小腿、脚部位的出血,止血带的位置应放在膝上10-15CM的大腿上或大腿根部,把止血带放在小腿上同样是错误的方法。对头皮伤口,因其血供丰富,出血往往很多,现场止血以加压包扎为主;对有喷射状的活动出血,现场可用领带夹、衣夹在伤口一侧的皮缘上、下夹住出血处的少许皮肤就能止血。 伤口感染与伤口局部软组织受损轻重、伤口的污染程度、清创缝合的时间密切相关。现场处理伤口可选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棉短袖等折叠成面积大于伤口30%的方块覆盖在伤口上,外用胶布、透明胶、布带等固定方块于伤口之上。向伤口内撒入消炎药粉、云南白药以期防止伤口感染和减少出血都是徒劳无益的错误做法,只会增加伤口的感染机会。对伤口的清创缝合应在医院、中资公司的医务室里由医务人员来做,受伤时间超过6-8小时的伤口,在医疗条件不能达到绝对无菌的条件下,这样的伤口不予缝合,只行清创包扎即可。如伤口内有肌腱、神经损伤,如手术人员缺乏技术或条件所限,肌腱和神经可以不做吻合、修补,只需将肌腱的断端与伤口内的筋膜组织缝合一针固定以防止其回缩后关闭伤口,待伤口一期愈合后一月以内,择期实施神经及肌腱的二期吻合、修补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