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血脂水平是否异常,最好是测定血清脂蛋白含量,不能单凭血脂检查结果做出判断。根据血清脂蛋白的不同种类,临床饮食治疗时按以下5型分别给予不同的食物配方。
(一)I型(高乳糜微粒血症)
指血浆CM升高,导致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正常或稍微升高;血浆清除外源性脂肪,即清除食物脂肪的能力受损所致。脂蛋白酶活性降低,血浆消除CM能力也降低。食物中应严格控制脂肪摄入,全天脂肪总量应为25~30g,最多不超过35g,儿童10~15g;脂肪占总热能的比例宜<16%。若热能不足,必要时食物中加中链脂肪酸合剂,因其可经门静脉直接吸收,并不进入CM,全部或绝大部分随血液运走,因大部分为肝脏所截获,故不会引起高脂血症。碳水化物应占总热能60~70%,但应禁食用蔗糖、甜点心、糖果之类的食品,蛋白质应适当提高,应占总热能14%左右。
(二)Ⅱ型(高β脂蛋白血症
此型又分为2种类型
1.Ⅱa型:为β脂蛋白(LDL)和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正常。皮肤、肌腱、角膜上出现黄色脂肪沉积,动脉硬化加快,可合并肝功能不全、肾病及甲亢等。可能因进食过多动物脂肪和胆固醇,饮食要求应严格限制胆固醇,按病情轻重,全天宜<300mg。限制饱和脂肪酸,适当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尽可能减少肉类食品;P/S比值以1.5~2为宜。蛋白质及碳水化物无需限制,总热能按每天O.126~0.146MJ(30~35kcal)/kg供给。
2.Ⅱb型:为β脂蛋白(LDL)和前β脂蛋白(VLDL)血浓度升高,并常有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轻度增高。皮肤上出现黄色或橙色脂肪沉积,为黄色瘤体,动脉硬化形成。此型极常见,与遗传有关。饮食营养治疗基本与Ⅱa型相同,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应低于300mg,但可提高蛋白质供给量,碳水化物应禁用蔗糖、甜点心等,限制饮酒。
(三)Ⅲ型(“阔β”带型)
Ⅲ型表现为前β脂蛋白(VLDL)、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升高,多在45岁以后发病,大部分病人为肥胖体型,患者可有手掌、肘部、膝部、臀部及肌腱黄瘤,冠状血管或周围血管动脉硬化加快,并有糖耐量试验异常。饮食营养治疗首先限制热能,使体重下降和维持理想体重,体重下降,血脂即明显下降。注意热能控制不宜过快,否则脂肪氧化过多可产生酮体,引起酸中毒,亦可致心律不齐。碳水化物宜占总热能50%,蛋白质20%,脂肪30%,可适当增加玉米油,胆固醇摄入量应<300mg/d,限制饮酒,忌甜食。
(四)Ⅳ型(高前β脂蛋白血症)
此型可见血清VLDL和甘油三酯均明显增高,胆固醇正常或偏高。临床常见于30岁以上伴有肥胖的病人,血尿酸增高,糖耐量试验异常;多由遗传或饮食不当所致,尤其是热能和碳水化物摄入过多。饮食治疗应维持理想体重为原则,控制热能和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占总热能50%为宜。适当增加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及控制胆固醇<300mg/d,限制饮酒。
(五)V型(高乳糜微粒和前β脂蛋白血症)
为Ⅰ型和Ⅳ型的混合型,血清CM、VLDL、甘油三酯浓度都升高,胆固醇正常或稍高,血清甘油三酯增高同Ⅳ型。常见症状有肝脾肿大,皮肤黄斑,糖耐量试验异常,血尿酸增高,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可合并肥胖。饮食中只要单纯控制脂肪2周,血脂可降低;脂肪为热能30%以下,碳水化物50%、蛋白质20%。总热能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宜,胆固醇300~500mg/d;供给高蛋白质饮食,忌用甜食,限制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