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保健
春自惊蛰始,养生正当时
更新时间:2020/3/6 21:02:56  点击率:695    字体大小: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黄帝内经》说“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四个节气最猖狂,它能通过侵犯体表使毛孔大开而进入人体。像头部、上肢、背部等人体阳气聚集的部位,特别容易受到攻击。
  而人一旦受风邪侵袭就会表现出头痛、头晕、肩背酸痛、鼻塞等不适症状。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做好防风准备。
  第一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头颈。头颈受风寒会带来如头痛、头晕、颈肩胀痛或感冒、气管炎等诸多不适。外出时可戴帽子或系一条围巾,不宜过早穿低领或V领上衣。
  第二个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手腕。因为手腕上有我们心经对应的神门穴,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说,我们体内的元气循环会在神门穴经过、停留。如人体元气足,病自无。尤其是老人需要注意,外出活动时尽量在外套里穿一件袖口能达到拇指根部的长袖毛衣,或是戴上手套。
  第三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腰腹。人的阳气以肾为本,肾居于我们的腰腹部,一旦有风寒侵入人体,肾中的阳气就会被困于下部,腰部以下的循环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软等问题。除借助衣服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温暖腰腹。把手掌搓热后,直接捂在腰两侧处,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即可。
  最后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我们的小腿。要知道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更易受风寒侵袭,“寒多脚下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女性朋友,不要过早换上单薄的裙装,否则容易导致关节炎、妇科疾病等健康问题。
  适当多吃温热健脾食物
  惊蛰时天气虽然有所转暖,但余寒未清,在饮食上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以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天蒜、魔芋、香菜、生姜、葱等,这些食物性甘味辛,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能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
  另外,惊蛰时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这些食物包括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
  多食野菜益健康
  惊蛰以后,野菜陆续上市。野菜其营养丰富,有些本身就是药材,多食有益健康。
  ①荞菜:
  荞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其味甘,性平、凉,入肝、肺、脾经。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能防治多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尿、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高血压患者眼底出血、牙龈出血等,对于干眼病、夜盲症、胃痉挛、胃溃疡、痢疾、肠炎等症有特殊功效,另外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荞菜可炒食、凉拌、做馅等。
  ②二月兰:
  二月兰又名诸葛菜,为早春常见野菜,嫩叶和茎均可食用,且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鲜二月兰中含胡萝下素3.32mg、维生素B2 0.16mg、维生素C 59mg。二月兰采后只需用开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即可食用。
  ③蒲公英:
  蒲公英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痈肿痛、痢疾、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疗疮、咽炎等,可生吃、炒食、做汤、抢拌、做馅等。
  “惊蛰”时节,这些疾病多发!
  感冒和流感
  冷暖不定,阴雨增多,衣服随意增减,容易导致感冒和流感,出现脚软物理,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特别是体弱者、宝宝和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居室多通风,多锻炼。
  过敏症
  冬春转换之际,万物生长,空气中花粉、尘埃增多,还有些日趋活跃的微生物,这些很容易接触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症。相关人群要注意关好门窗,少去户外活动等。
  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这个季节气候多变,冷热不定,人的血管会出现不停程度的收缩,血压不稳容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应该多注意休息,保持心情的逾越,避免骤然减衣,防止受凉。(来源: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