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由于组织退行性变,骨质疏松、脆弱,防御能力差,遇到轻微外力,便可引起骨折,因其解剖生理特点,各器官退行性变,组织再生能力差,伤后愈合慢,长期卧床制动,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抓好正确的临床护理和康复指导,进行适宜的早期功能锻炼是防残治残的关键。
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其神经精神系统生理特点,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有反应迟钝、易疲劳、记忆力差、睡眠缺乏规律、行为不能自制等特点。创伤、住院与手术又容易造成老年患者知觉剥夺感,产生认知障碍,如错觉、时间感觉障碍、行为异常、多疑等精神症状。同时骨折后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长期卧床,需要别人照顾,担心拖累家庭而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易产生抑郁。所以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等。作为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开导鼓励患者,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关怀和照顾好患者,尤其是子女要体贴老人,使老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精神上愉快与平稳,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反应,将可以极大地促进骨折愈合,缩短卧床时间,早日康复。
2、褥疮的预防。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长期受压,容易发生褥疮,应给予气垫床、海绵垫或骶尾部加防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绵圈。牵引期间,要每2 h帮助更换体位一次,夜间亦要每3~4 h更换体位一次。同时用50%酒精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预防褥疮发生。
3、坠积性肺炎的预防。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呼吸系统逐渐出现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老,主要表现为肺泡减少、肺弹性降低、小支气管扩张、肺活量下降、防御功能降低等。随着年龄增长,巨噬细胞的数量、吞噬功能及纤毛的移动能力均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微尘及病原体。加之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A分泌减少,从而降低了呼吸道的灭菌作用及中和病毒的活性作用。同时长期卧床可致肺活量减小,加之老年人对外界刺激反应差,呼吸肌功能下降,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容易使支气管分泌物坠积于肺底,若合并感染则将引起坠积性肺炎。
促进痰液的排除是预防和缓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鼓励自行咳痰;对低效咳痰者给予翻身、叩背,刺激咳痰;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便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发生。
另外口咽部细菌的吸入是产生细菌性肺炎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要维持病室的温度和湿度,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尘粒,避免扬尘。吸氧患者做好氧气的湿化,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气对鼻黏膜的长时间直接冲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呼吸道感染一般发病隐袭,症状多不典型,但进展快。因此,护理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咳嗽、咳痰情况,加强肺部听诊,必要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全面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道感染情况。
4、预防泌尿道感染。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黏膜伴随着老化而萎缩。男性患者大多有前列腺肥大,前列腺液减少,尿道抗菌能力降低,易引起尿潴留,使细菌易繁殖生长;女性患者更年期后,雌激素减少,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阴道pH值相对升高,难以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再加上长时间卧床,大小便需要别人照顾,害怕麻烦别人而不敢多喝水,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所以,要鼓励患者多喝水,每日应摄入2000ml以上水,增加排尿量。在排尿感觉困难时,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清洁尿道。部分患者特别是手术患者可考虑行留置导尿,定时开放导尿管排尿,定时冲洗膀胱,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清洁会阴部皮肤,可有效地预防感染。
5、消化系统并发症的预防。老人骨折卧床易出现腹胀、便秘情况,应多吃新鲜蔬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饮食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保持每1~2天排便一次,如果3~4天未解大便,可给予缓泻剂。如果有便秘习惯者,要进行日常生活调治,如每日清晨空腹喝一小杯淡盐水,每日睡前喝一杯蜂蜜麻油水等,可使便秘得以缓解甚至消失,保持大便通畅。
6、静脉血栓的预防。大部分老年患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同时骨折后肢体活动明显减少,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易导致老年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危及生命。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有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窦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早期积极活动,如主动肌肉收缩活动关节、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一般是术后1~4天,在此期间注意加强对肢体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的观察,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将患肢抬高20°~25°,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患肢受压,尤其是避免腘窝受压,避免过度屈髋,以促进静脉回流。
7、营养护理。骨折患者的饮食调理也很重要,应多吃含与骨折修复关系密切的钙、磷、维生素C、维生素D的食物,如豆类、鱼、瘦肉、蛋、水果、蔬菜等。同时要注意补钙,可以多吃虾皮、鲜牛奶、骨头汤、芝麻酱、鱼等含钙较多的食品。老年人户外活动少,容易缺乏维生素D,不利于钙质吸收和骨折或骨裂处的愈合,可以肌注维生素D 1 500~3 000 u,每1~2个月注射一次。可每天吃一个鸡蛋,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老年女性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骨细胞活动性降低,钙的吸收利用率下降,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这时,可服用钙剂,进食含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8、功能锻炼、防止骨延迟愈合、预防关节挛缩。功能锻炼是促进骨折痊愈的重要因素。卧床期间要保持适当的床上运动锻炼,注意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特别是患肢要始终处在功能状态下,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及关节挛缩。进行功能锻炼,在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在骨折中期(伤后2周),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可指导患者逐步活动骨折附近的上、下关节,但动作须柔和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在骨折后期,锻炼的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肢体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直与粘连。
9、小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个致命性损伤,据统计,在高龄骨折患者中,一年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不但给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护理负担。所以,在临床护理中,除按照骨科护理常规,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有针对地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外,根据老年患者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反应能力下降、思想负担重等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风险,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