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社工
社工“融入社区”难在哪?
更新时间:2014/12/11 9:27:38  点击率:1191    字体大小:

       中国社工时报
       融入社区不是一个简单的口令,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有研究者认为,社工不但要认识社区的环境和发现可以利用的资源,还要具备认同这个社区和获取认同的双重能力,而要同时做到这两点,是十分不易的。
       今年11月底,龙华新区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其中,12家中心最新揭牌运作,又一批新的社工走上了社区服务岗位。对于这批社工新人而言,需要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融入社区。
       从2011年深圳市民政部门力推社区服务中心开始,社工“社区融入”的话题便开始引发业内关注。尤其是在社区服务中心运作3年多,社会各界对社工行业认知普遍刷新后,社工“融入社区”的话题更为业内外所乐道。
       融入社区不是一个简单的口令,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有研究者认为,社工不但要认识社区的环境和发现可以利用的资源,还要具备认同这个社区和获取认同的双重能力,而要同时做到这两点,是十分不易的。
       那么,结合龙华新区社区服务中心近3年的摸索,社工在融入社区时到底面临怎样的困难?资深社工可以提供怎样的经验?南方日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多名在社区服务不同年限的社工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士。
       “融入难”更多缘于为人处世
       解哥是观澜办事处社会事务科资深工作人员,长期与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打交道,他认为,社工在社区的融入主要面临着以下困难:一是年龄问题,社工以“九零后”居多,本身在为人处世方面还处于学习阶段,其二,语言与文化的隔阂,社工们大多不会讲客家话,对观澜当地的客家文化也了解不多,在服务中交流首先就是一个问题。而另一方面,尽管社区服务中心已经扎根社区三年,社工队伍与社区干部、工作站、居委会、社区股份公司之间,彼此的理解仍然不够。
       一名社区干部对记者坦言,“社区干部对社区服务中心的了解大致分为两种,要么认为你是全能型的,啥都交给你,要么认为你啥也干不了,把你当做打杂的,能够理性认识社工与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定位的并不多,结果导致社工对社区工作失去信心”。
       今年25岁的晓玲干社工才一年多一点,算是新人中的老人,她对记者感慨,社工与外来人员的融合并不是问题,因为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天然具有亲近感。而社区融入主要是表现在与本地人,尤其是年龄偏大点的老人们,后者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但又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
       在初级督导阿娟眼中,社区融入是社工个体以及社工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在基层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尤其是社工,固然有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有对于服务地的文化理解不够和语言障碍,但这些短板都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逐渐补齐。事实上,阿娟认为,社工的社区融入难题更多地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
       从普通社工一步步晋升为督导的阿娟年龄并不算大,也不过26岁,但却是工作与生活的有心人。作为督导,阿娟做督导社工时,许多精力不是花在了专业提升方面,而是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礼仪方面,“比如教他学会尊重别人,这些本该是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就该学会的东西,现在走上了工作岗位才开始培育”,她很感慨,“当你懂得尊重,富于责任心,你就会发现你很快就融入了”。
       “社工也需要自我反思”
       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阿霞认为,不仅仅是社区融入的问题,社工在社区工作中遭遇的许多难题,除去客观的因素,社工们更需要从自身反思。
       阿霞说,社工们在学校里接受的都是西方社工的那种教育,充满激情和理想,如今步出学校大门,直接来到社区,问题就出来了,“他们没有经历社会的任何磨练,无法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就觉得自己不应该做这种端茶倒水的琐碎工作”,阿霞分析现在年轻社工们的特点,带着理想主义,比较清高,放不下面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社区融入。
       因此,阿霞反复告诉自己中心的社工们,“不管你做哪个行业,你就是一个工作者,首先你是一个从业者,其次才是一个具有社工理念的专业人,你只有放低身段,才能很好地与别人融合”。
       资深社工李莉也认为,社工们需要自我反思。她曾经受邀参加一个社会活动,组织方专门制定一名年轻女孩负责跟进联系她。这次的接触让李莉感慨万分:为了说服我参会,那个小姑娘很执着地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认真地解释活动的内容、性质、特点等,等到我参会,她在现场的签到服务可以说是细致周到,毫无瑕疵。李莉开始反思,我们社工到底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其实,除了专业理念和价值观,社工和其他行业并无太大区别,而我们的社工往往强调着自己的专业性,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比如我们搞活动也需要组织联系、签到,我们敢说自己的组织策划、服务、流程设计就比别人更好吗?未必吧,所以,别总拿自己的专业性说事!”
       “先社会,再工作”
       那么,社工的社区融入可以怎样快捷轻便?
       阿娟认为,社工在社区工作其实是要处理两个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有些内容必须考虑到,如加大社工的培训,提升社工的专业素养,用专业赢得尊重;第二,坚持不懈地传播社工知识,让社会去了解社工,“别人了解你了,就会原谅你”;第三,要有社区大家庭的概念,“不要总是强调社区服务中心和其他社区机构是两家人。社工是干嘛的?还不是为居民服务。只不过,工作站采用的是行政手段,居委会采用的是居民自治的方法,大家殊途同归”。
       从社工为人处世说开去,回忆自己做过的许多岗位,阿娟认为,之所以屡屡获得认可,不是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很强,而是自己的处事姿态在发挥作用,“我是做社工的,就要为这个岗位对应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我就必须了解这个岗位的职责、历史等等”。阿娟曾经参与过一期深圳社协组织的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培训,老师的讲课让她“印象特别深刻”,这门课讲授的是深圳社区服务发展的历史沿革,包括居委会的职能变迁,社区工作站的由来与职能等。阿娟觉得,这些知识对社工来讲,太宝贵和重要了,只有懂得了这些,融入才可能顺畅。
       社区融入,归结到一句话,阿娟很认同一位导师的解读,“什么是社会工作,先社会,后工作”。她分析,因为有香港社工行业的映衬,自从深圳社工行业发展以来,外界一直有个认识误区,认为社工就一定是专业的,可以很好地处理社会问题, “其实,我们和香港大不一样,后者的社会工作已经高度成熟,培养的社工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很多东西都不需要教,而我们还在蹒跚起步”。
       说到尊重,李莉也提出,社会工作价值观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有获得尊重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一个社工。其实融入真的不难,只要你肯放下你的东西去学习,不就行了吗?先社会,再工作”。
       作为督导,阿娟认为,帮助社工融入社区,督导们的角色也非常重要。“督导首先关心的应该是社工这个人,而不是一上来就讲专业。督导与社工的关系,其实类似于社工与个案对象的关系,一位导师曾经讲过,(督导)你能跟你的个案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什么不能开放地、宽容地接纳你的督导对象呢?”。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