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人员流动性还是非常大的,即使在目前发展比较好的深圳这种情况依然不可避免。关于社工人才流失现象有很多原因,例如薪资待遇、未来发展潜力等。除了这些客观性的原因之外,我想还有一些主观因素,例如社工师对自己所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感较低。业内人士应该都了解”社会工作“是一个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还非常的短暂,社会对于社工师这个角色普遍缺乏”认同感“,这样社会工作者在主观心理上很容易缺少职业荣誉感。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并非全部都适用于中国国情,所以现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日益凸显,探索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道路不仅有利于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和理论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提高社会大众的接受感,进而增加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从心理层面减少社工人才的流失。笔者旨在从”历史角度“探寻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从社工角色的”穿越“寻找本土化的一些蛛丝马迹。
所谓”社会角色“就是在社会中承担的义务、行使的权利,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这个角色所承担的功能就是“缓和社会矛盾、提供一些社会福利、帮助一些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说把国家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那么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角色就是润滑剂。”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的“社工”所发挥的功能就可以穿越到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去。
中国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时间的不断流逝,朝代的不断更迭,我们可以从浩瀚的历史财富中去探寻一些普遍的规律。中国历经两千余年的封建时代,在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中,农民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使在现代也不例外,农民依旧拥有庞大的群体。由于农民生活的相对稳定性,在中国古代农村“宗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中政府指派的官员最多到达县级,县级以下的乡有当地有声望的地主和告老还乡的退休官员所担任。这一部分人在古代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乡绅”。所以古代社会也被称为“乡绅社会”。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也有详细的阐述,可见“乡绅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乡以下的称为村,宗族的作用在村落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古代农村的村长一般由当地的大姓宗族的族长来担任,负责村里的日常事务。由于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能力有限,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乡绅和宗族族长对于基层社会运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维护着基层社会的稳定,解决基层农民生活遇到的问题,维护着基层社会的和谐,政府通过乡绅和宗族缓和着社会矛盾。古代社会宗族的族长和长老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现代“家庭社会工作“的社工角色。古代的乡绅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与如今的”社工机构“。时代虽然历经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但是一些角色所行使的功能在古代社会中还能找到渊源。
在中国古代宗教扮演着慈善团体的角色,承担着社会救助的功能。例如古代社会的佛教会接济救助贫困无依的穷人。在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中,宗教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最早的社会工作雏形也来源于宗教团体。这说明无论在中国还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关于慈善有着共同的特性。不过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宗教的慈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中国的宗教团体依然具有慈善的功能,不过随着政府社会救助体系的日益完善,这些功能的作用逐渐减小。中国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宗教慈善事业也从侧面说明了社工角色的”穿越“。因为社工和慈善也是密不可分的。
时代总是在不断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我们依旧还能从历史的轨迹中探寻中国社工发展的痕迹。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伴随着的社会角色也逐渐消失,但是角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却依然存在,只不过新的社会角色要在原有角色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变化,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社会工作这个角色正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孕育而出,它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潮流,虽然现在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我相信社会工作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因为社会工作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是社会所必需的。
很多人认为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非常的短,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历史经验。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在吸收西方现代科学社会工作方法的同时,也要从中国丰富的历史财富中吸取经验,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从中国古代历史中汲取知识更容易增加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社工机构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和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案主的过程中如果能从中国古代历史中”引据经典“,我想这样可以使社会大众和案主更好的理解和接纳社工。因为”社会大众即使不了解社工这个角色,也会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历史中的社会角色”。
最近几年的影视剧中“历史穿越题材“非常的火。即使一些不爱好历史的观众也从这些穿越剧中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笔者觉得在遵循历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如果借助媒体拍摄一部关于社工角色”穿越“的电视剧,对于提高社工在现代社会中的”知名度“是不是有所帮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