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社工
社工组织不应过度依赖于政府“接济”
更新时间:2015/11/27 13:33:43  点击率:1264    字体大小:

社工组织不应过度依赖于政府“接济” 

中国社工时报  

1)、购买社工服务广东欲入预算

    全国每5名考取社工证人员,就有一名来自广东;政府每投入100元用于购买社工服务,至少就有40元出自广东。昨日,第二届广东社会工作本色与本土论坛在广州闭幕。论坛主题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南都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广东省民政厅接下来将争取把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纳入财政预算科目,以确保形成稳定长效的财政拨付机制和经费增长机制。

40亿购买仍显不足

    论坛主办方首次向社会发布了《广东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路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有4万多名考取社工证的人员,约占全国的20%,广泛分布在社工机构、居()委会、党政机关、行业组织和公益机构等;有超过800家社工机构,约占全国的27%。截至2014年底,全省投入财政、专项资金超过40亿元用于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约占全国的40%以上。

    尽管广东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最舍得投钱,不过,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仍普遍认为,省内多数地方对社会工作的投入犹显不足。省民政厅一名官员指出,珠三角各城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总额显著增长,政府财政预算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但是公共财政预算尚未成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更多的地区还是采用福利彩票公益金购买服务或者根本还没有开展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已确立了公共财政在社会工作经费来源中的主渠道地位。

真正资金来源应是社会

    对此,省民政厅社工处处长李进民表示,民政部门接下来将争取把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纳入财政预算科目,以确保形成稳定长效的财政拨付机制和经费增长机制。

    论坛上的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社工组织不应过度依赖于政府“接济”。上述调研报告指出,目前社工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性还普遍比较大,一旦政策变化或购买服务的政府部门领导变化、思路调整等,社会工作也随之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社工及机构的成长、服务的持续进行和提升、服务成效的展现等均面临巨大挑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贺立平说,社工机构发展真正的资金来源应该是社会(包括企业),而不是政府。“依赖政府,每年获得购买服务的资金要用得干干净净,不能形成积累,社工机构难以预防风险。”他认为,社工机构每年应该留出10%15%的资金,用于滚动发展,就跟企业一样,才能发展壮大。

2)、专家学者共谈社会工作实践 培育“中国式”社区文化

    义仓、义集、义坊……十分古老而又“中国式”的词汇,而今出现在国内一些社区里,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项目和手段。

    在近日举行的以“创新社会治理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为主题的静安区社工论坛上,来自成都的爱有戏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飞介绍了“爱有戏”以传统文化凝聚社区共同价值的探索实践。

    什么是义仓?自隋唐起,一些村民们从自己家里拿出稻谷放入村中的“义仓”里,贫困家庭的孩童能够用“义仓”的米去上学,灾年时用“义仓”的粮食开办粥厂赈济灾民。义集则是公益性质的庙会,普通居民可带上爱心和充满情感的旧物或是DIY物品拿到义集来交换,所得资金用于帮助社区的困难家庭。

    刘飞说,爱有戏推动的新“义仓”,倡导定期的、非现金的小额捐赠,包括旧物资、食品、洗化品、时间四大类,用于帮助项目辖区内的低收入、负担重的困难家庭,尤其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等。同时每件义仓物资都将会有捐赠收据及唯一编号,社区居民参与到物资的派发中,每件物资去向将透明公开。

    “这为国内的社区治理和社工实践开拓了新的文化渊源。”上海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郭小牧说,过去的社区工作者无非两个源头,一是政府行政下属的,二是接受西方公益理念的,各有一套观念、逻辑以及固定的工作方法。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对于中国的社区来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如何培育社区的“中国式”文化内涵?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不稳定性,人与人之间冷漠和疏离,文化是重构社区共同体的黏合剂。但每个社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种模式是万能的,唯有在充分了解社区需求的基础上,研发和设计的项目才是最适合的项目。

3)、东莞社工结对鲁甸灾区 输出服务经验

    去年83日在云南昭通市鲁甸发生的地震令人记忆深刻,而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南都记者昨日获悉,从今年7月起,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组织了省内7家社工机构,分批前往,与昭通市社工组织孵化基地的社工机构“结对”,提供督导帮扶,其中包括了东莞普惠和正阳两家社工机构;目前,该项工作已接近尾声。普惠社工称,“目前灾区居民的心态已平稳。”

莞两家机构帮扶当地5家机构

    去年83日“鲁甸地震”发生后,根据全国统一部署,广东省民政厅组建了鲁甸社会工作支援团广东服务队。

    今年,昭通市民政局邀请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派遣社工,对该市多家社工机构发展给予专业督导支持。最终,全省共有7家社工机构参与该计划,其中东莞有两家: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培育帮扶时间为7个月。普惠和正阳分别对应帮扶3家和2家当地机构。每月,东莞的社工机构都会派出至少2名从业时间至少为三年的资深社工前往昭通,每次督导5天。

从心理建设转为康娱活动

    普惠社工韩世杰于上月底前往昭通市参与了帮扶。他透露,对当地社工机构的帮扶包括:提供关于机构管理、制度建设的培训,社工实务技巧的传授和督导、公益项目设计申报等,涵盖服务管理、实务经验分享、项目设计及项目管理等内容,为昭通市社工机构成长发展创造了条件。

    “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灾区居民的心态已平稳,他们现在更关注安置房补贴等相关的政策。他们的日常需求也从心理建设转变为康娱活动等。”韩世杰说,当地年轻男子基本都外出打工了,服务对象主要是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目前,当地仍在建设安置房,很多居民仍住在帐篷区,服务活动的开展也主要在帐篷安置区。

4)、佛山:南海成立社工人才库 助推社工专业化本土化

    南海终于有了凝聚本土专业社工的人才库了。日前,南海区社会工作学者与学生联会(以下简称“社工学会”)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个凝聚社工学者与社工学生的枢纽型社会团体。

    “想招到社工专业出身的毕业生当一线社工好难啊。”南海区三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杜泓翰感叹,她最期待的是能够招募到科班出身的人才。

    如今,这种来自社工机构的慨叹获得了专业力量的回应。成立仪式上,南海区社工学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卢施羽指出,社工学会的诞生就是为了培育一个新的专业社工时代。

    2009年开始,南海社工行业经历了6年的发展,取得可喜成果。数据显示,2015年南海对该行业的财政投入达到1.2亿元。2014年持证社工达到 1117人,预计今年该数字将超过1300人。同时需要正视的是,目前一线社工中持证人数仅300人,一线社工专业背景比例仅三成。卢施羽认为,南海亟需 提高从业社工的专业化背景。如何从数量增加到专业质变,是南海社工行业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正如从全科医生向专科医生不断细分发展一样,社工行业今后也会分化成具体领域的专业社工。”当日受聘为社工学会顾问的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陈永杰表示,目前南海社工行业正处于向专业化迈进的过渡阶段,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卢施羽表示,社工学会的成立,将社工学者与学生联系起来,理论研究与实务并重,以“专业指路,扎根本土”的使命将来自本土的专业社工人才群体凝聚起来,吸引社工专业学生回归南海、服务南海,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议事厅直播:南海社工行业如何提高专业化与本土化?

新开办本土社工机构有补助

   在当天的成立仪式上,“本土社工·团圆南海”之“新政助发展未来我主场”议事厅(学生篇)吸引了不少佛山籍社工专业的学生前来参加,一众学者、官员、社工机构负责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南海社工行业的未来发展。

学生提问 专业认同和训练要提高

    作为社工学会的目标群体和服务对象,佛山本土的社工专业学生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未来南海社工行业的发展质量。据了解,近年来南海区高考报考社工专业的考生人数 逐年增加,2009年至今已有295名学生报读社工专业。这些社工后备力量如何获得更专业的训练,成为当日论坛的一个主要话题。

    论坛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一位学生提出,部分学生较难融入到社工专业的课堂中,如果有更多实践机会,会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认同本专业。而另一位来自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的学生张智聪则说出了关于实习的疑问:“机构里一位督导负责带7~10位学生实习,难以有好的实习效果。”

    对此,卢施羽列 出一组数据:2014年,广东省第一批次到第三批次本科高校社工专业招生比例分别为9%54%37%。“近年的扩招显示了对社工需求的增加,但社工专 业出身的师资以及具备实务经验的老师,这两个指标总体而言是不足的。这造成了数量过剩和质量不够硬。”

    她以香港中文大学社工专业为例子,“香港中文大学强调理论和实务结合,除了专业理论老师外,学校还配备了实务老师,通过具体案例与学生分享经验。

    学者建议:建立专业化本土化标准 社工专业化的培育离不开专业化的政策环境支持

    据南海区民政局副局长高原介绍,南海未来3年投入2500万元财政资金助推社工行业发展。而佛山户籍社工专业学生到南海本土机构实习每人每月也将获区财政给 予的实习补助600元,每人最高可补助3600元;对新开办的本土社工机构,每家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开办经费补助。

    在陈永杰看来,新政能够“倒逼”社工机构提高专业化水平,而不愿招用专业出身社工的机构,则会逐步被行业淘汰。

    陈永杰认为,目前存在第三方机构推出的机构服务评估标准直接套用外地标准的情况,这未必贴合南海的实际。“南海的本土机构与广州、深圳等地不同,购买政府服 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各级部门均能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购买服务,因此,有必要从评估标准的角度,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修订建立起专业性的、本土化的标准。”

5)、佛山高明荷城引入社工机构 开展康疗服务

    “希望她能在这里学到技能。”1120日,市民石女士带着11岁的女儿参加荷城街道社区康园中心揭牌仪式。她希望在专业社工的帮助下,女儿能掌握一技之长,日后找到工作照顾自己。

    荷城街道社区康园中心设在沧江路26号,毗邻健力社区。该中心面积约200平方米,建有庇护工场、体能训练室、计算机室、阅览室、康乐文体室、心理咨询 室等多个功能区,大门及洗手间均有无障碍设施。运营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230~500

    荷城街道社工局局长 关卓明介绍,截至今年11月,荷城共有1769名残疾人,此前该街道通过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居家康复等为残疾人提供便民服务。荷城街道社区康园 中心将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康复指导、职业技能评估、职业技能训练、家居训练、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丰富生活、融入社会。

    目前,该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进佛山市粤开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营运社区康园中心。

    佛山市粤开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鲍润华介绍,目前该中心共有10名工作人员,包括3名社工、1名精防医生。目前主要服务对象为具有荷城户籍、无 传染性疾病及严重躯体疾病,生活能够基本自理,持有第二代《残疾证》的16~65周岁的成年精神病康复者、智力残疾人和肢体残疾人。

    “我们会着重关注他们的社会关系,提升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鲍润华说,下月区残联购买的一些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械将到来,届时可开展康复训练。

   当日,该街道10多名残疾人及家属来到现场观看社区康园中心揭牌仪式。石女士便是其中一位,今年她打算送有智力障碍的女儿到启慧学校就读,但因女儿在面试时未能通过穿衣等自理能力测试,所以返回原来的小学读五年级。

    “在家里让她穿衣吃饭都会做,但她去到陌生的环境就不想做。这个机构有工疗,她可以做做手工,社工也会教他们人际交往的方法,希望机构越办越好,女儿能尽早融入社会。”石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各个镇(街)建设1间社区康园中心是今年高明区十大民生工程项目之一。目前高明区已有明城镇、荷城街道社区康园中心投入使用,近期其余两镇的社区康园中心也将投入使用。

6)、广东省每个城市社区将有10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

    省民政厅近日在惠州召开全省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会议透露,到2020年,全省每个城市社区有10个以上、每个农村社区有5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有专职、兼职专业社工或民办社工机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

    据介绍,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发展社区社会工作,对创新社会治理、做好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各地推动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归位、服务职能下移,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为“三社联动”创造良好环境。

全省社区社工岗位近万个

    近年来,全省开展社区(村)组织牌子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设的机构一律清理出社区,平均每个社区(村)清理牌子20块。珠三角地区各地普遍将社区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并逐步扩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规模和范围。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覆盖了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矫正、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残障康复、农村留守人员、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等多个领域。

    2013年以来,省民政厅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社会工作事业。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地整合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大力推动街道(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街道(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超过1100个,全省登记和备案的基层社会组织超过2.7万个。扎根社区服务的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超过350家,全省共有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近万个。

    按照目标,到2017年底,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城市社区基本建立“三社联动”机制,每个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社区社会组织,有专兼职专业社工或民办社工机构覆盖社区开展专业服务;粤东西北地区在城乡各选择一批社区开展“三社联动”试点,带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协调发展。

    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三社联动”机制全覆盖,绝大部分城市社区和多数农村社区都能形成及时回应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

    在推进“三社联动”过程中,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好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行政职责。

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

    据了解,各地将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积极向社会组织开放社区资源,为其开展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和支持其以社区为平台,以公益性为宗旨,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

粤东西北地区推动星光老年之家、居家养老示范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慈善超市等专项服务设施交由社会组织运营,并引导社会组织以服务设施为依托,逐步拓展服务范围、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专业服务。珠三角地区进一步整合现有社区服务设施资源,或通过新建、置换、租赁等方式,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体居民、功能完善、便民利民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并委托以社工专业人才为主体的社会组织运营。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