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社工
救灾、减灾与社工的角色
更新时间:2016/7/8 12:08:10  点击率:1509    字体大小:

  前不久出席了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的汶川地震灾后纪念活动,不由得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却已经过去8年了。感慨良多,也不期然地回顾了一下在不同的天灾环境下社工扮演的角色。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很多人没有顾虑自己的身份,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进入灾区,看自己可以帮得上什么忙。社工当然也不例外。广东当时已成立了一些社工机构,救灾的热情瞬间被调动起来。之后大批的社工机构、志愿者投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社工机构在灾区开展服务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渐渐发现,在救灾、减灾的过程中社工是可以承担一定的角色,而社工在参与过程中如何提升服务,做出更专业的贡献,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天灾,无论是地震、水灾、旱灾、风灾还是火灾,尽管是自然现象,但它给人类社会环境造成的破坏是难以控制的。公共危机的起因包括自然灾害、人为失误等多种因素,虽然起因各有不同,但造成的伤亡、残疾、家庭离散、财产与社区环境的破坏等后果总是惨不忍睹的。因此,政府与民间组织都应该思考如何在有限的预测能力下,做好应对的准备,以及做好最有效的善后工作。
  做好灾害管理,其实需要掌握两个层面的知识和经验,一个层面是宏观的政策和公共行政系统处理事情的角度与执行机制;另一个层面就是“在地”的应对、跟进救援和后续的重建工作。公共危机管理是全球人士不能忽视的事情,各地政府、学术单位也在不断做研究,希望把各地处理危机的经验转化成知识,让更多人学习和掌握面对灾害时可以应用的技巧和需要关注的事项。
  公共服务政策是社工掌握较弱的一个知识层面,但它对救灾和减灾第一阶段工作的作用却是最重要的。
  从过去多次灾害应对的经验来看,中央政府动员人力物力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到地方政府层面,特别是较落后地区,在救援程序、协调资源等方面要改进的地方还不少。在危机发生时,要即时调动各方资源,关乎公共服务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健康服务政策各体系是否互相协调,平日里是否已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灾害发生时是否能有效、迅速地启动机制,这是第一步必须准备的条件。因此,社工对应急的机制应有所了解。
  “在地”应对灾害,社工的介入通常是在灾后第二阶段。视灾害的性质,救援部队需要在第一阶段即时到达现场,生活与社会支援服务队在随后的第二阶段介入,对受伤人士和受影响的家庭提供关心和支援,此时社工的参与是很有必要的。一边做受灾群众的情绪安抚,一边评估受影响的社区,针对破坏的程度提出支援跟进的计划,让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灾区外部的人士了解情况,这是社工最能发挥作用的方面。
  救援队伍分秒必争地抢救生命和减轻灾害对环境的破坏时,面对的压力最大,此时社工就可以分担一些支援伤亡者家属的工作。受灾人员面对生命、财产受损的状况,心理上必然受到沉重的打击。此时他们非常需要同行者和聆听者。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也非常需要关注,因为在灾害面前,没有直接受灾的人心理上也会有创伤感。社工若能建立一些渠道,开放给有心人,让有时间、有能力的人参与支援活动及日后的重建活动,便既能使支援工作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又可帮助受灾的群众和社区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还能增强社会人士对公共管理的信心。社会凝聚力往往可借社会危机而提升,危机也可能转化为社区发展的机遇,这也是文明社会治理应当关注的。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