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社工
满足居民需求,就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吗?
更新时间:2019/8/23 18:38:17  点击率:550    字体大小:
什么是痛点?

痛点就是目标人的基本需求与潜在需求。基本需求指的是吃、穿、住、用、行以及生理、心理、文化、价值等等;潜在需求是指在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享乐、安逸、舒适、快乐、兴奋等等。
    
在商业营销领域,最为强调找痛点。于是,很多人把“难受”当做痛点,其实却忽略了“恐惧”才是用户真正的痛点。

在经常为一些企业做策略咨询的过程中,笔者深知企业界最为普遍关注的无非是千方百计找到客户痛点在哪里,以便于迅速找准切入点、形成突破口、占领大市场。

一切痛点的寻找只有一个目的:发现问题,满足需求。

社区两委居民间的痛点差异

事实上,就社区层面而言,也存在着社区两委和居民群众之间痛点不同的差异问题:
    
这是因为,社区两委与社区居民虽然说是利益共同体,但彼此之间又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站在不同的利益需求点上去看待问题;于是乎,彼此间不同痛点差异在所难免。

营造的肖家河兴蓉社区项目成为婚纱摄影、休闲等网红打卡地

通常情况下,社区两委方面站位相对较高,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精神引领等制度、措施和需求的满足,促使居民群体形成积极、共同的响应度,从而有效实现宏观整体层面的预期结果。

而居民群众方面则往往思路较为片面,只着看中于自身或周边某个单一事物的改善或者解决即可。

正是由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化现状存在,也容易经常导致社区两委与居民群众双方之间,不可避免地处于痛点与需求点的分歧两面,而且有些时候还会面临矛盾冲突的可能。

因此,有效减少、避免或者化解对立两面的形成以及矛盾冲突的产生,就需要社会组织在善于洞察不同目标群体的“痛点”问题和多方满足需求上多下功夫。

事实上,也只有真正准确洞察到社区两委与居民群众的不同痛点,把脉住各方不同的现象与本质,通过针对性的策略实施,在一段时间周期内,完成从痛点话题到实质性问题的解决,并转化为社区两委与居民群众共同内在的“凝心聚力”,方能视为“痛点”解决的最佳案例。
    
说到社区痛点,还有一种说法:居民痛点就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其意思是“一切以满足居民需求点为导向”。笔者对此倒不完全苟同。

在笔者认为:社区与居民之间始终会由于站位不一,痛点问题和需求点也必然各不相同;那么,有效的需求点满足结果也应该是兼顾双方的。

而且,还尤为重要的一点不容忽视:但凡来自于社区层面的痛点,一定是建立在有效引导居民群体意识形态等往更高境界提升为目标的。

可见,一味地单方满足居民痛点需求是不是有所偏颇?是不是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未来趋势的发展需求?
    
当前的普遍现实是:一些社会组织在项目执行中,往往是要么完全按照社区两委的思路去解决居民痛点问题,要么完全针对居民群众痛点一味地加以满足。

却少有人站在高位,跳出圈层,以“第三者”的角色去思考:项目如何能够在社区两委与居民群众痛点之间,在满足双方共同需求的过程中,协助社区实现居民群众意识形态等更好地整体提升?

因此笔者认为:一味地满足居民痛点的思考,就是一种盲从,不仅有失偏颇,也是不利于社区本身总体目标加速达成的。这也正是基于在意识形态和宏观境界本身,居民群众始终是与社区两委存在着本质性差距的原由。

同样,一味顺应社区两委的痛点思考,也不一定意味着能成为最佳的解决方案。因为社区两委的思考虽然无疑具有正确性,但如果不以居民群众的痛点解决为考量,同样也难以实现愿景。

笔者在对企业的策略咨询中,较为看重的是企业经营者在视客户痛点为第一要素的同时,如何把脉客户痛点、迅速作出对应策略和实现市场占有率才是关键。而这些,无一不是建立在以满足企业、市场、客户、趋势、政策等多方的需求点为前提,以实现“攻破堡垒”为目标思维落脚点的。

企业的痛点解决路径与社区的痛点解决路径,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智慧的社区项目执行人,从来不会就某一痛点问题,做出单方孤立的需求点满足加以对待,一定是把二者(或多者)痛点并行、同步对待,以政策、形势、上级部门、社区、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方需求点的综合性满足为立足点。

如何针对痛点解决问题?

那么,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大背景下,社会组织该如何思考痛点问题满足的最佳解决之道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不可或缺的路径值得思考:
    
其一,政策与形势。

“要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进入快通道,形成不可逆转的稳升趋势,必须坚持依靠对宏观形势与政策准确把脉,这个基本立场不能动摇。”
    
同样面对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不同区域就有着不同的趋势与要求,这就需要社会组织应该具备政治方向明辨、政策嗅觉敏感和配套策略制定有效的基本功,这样才能确保项目执行方向明晰、责任到位、成效突出。

可以不夸张地讲:一个不能够准确把脉政策与形势趋向的社会组织,无论多么能干,都不会被列入优秀的序列。

其二,痛点与定位。

痛点即意味着需求。事实上,社区营造项目的需求点从来不是源自于居民本身,它至少涉及到主管部门、社区两委、居民群众三方。


首创花镜艺术进社区项目

笔者坚持认为:任何单方面的痛点满足都是不足够的,如何施以有效的方式方法,收集科学、有价值的多方需求,真的很关健。
    
只有清晰把脉多方痛点,才能准确分析、掌握各个利益相关方向的需求点在哪里,也才能制定好各方需求点如何形成“聚合”的策略,最终为实现“多赢”找到最佳主攻方向和实现共同的愿景。 
    
真的不应该出现太多“那是你们要给的,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声音了。

其三,同质与差异。

从当前各个区域及社区发布的项目形式与内容而言,大多数的项目都是存在同质化特征的,而且需求点也有太多的同质属性。

因此,在这些个同质化项目中,是否具有差异化实践的思维与解决能力?这是对社会组织自身的重要考验。
    
同样是在满足多方痛点需求的前提下,社会组织自身究竟如何“脱颖而出”、“与众不同”?究竟能够产生哪些具有创新性、特色性、亮点性和增值类服务?这些的确都很值得社会组织去思考,而这些也恰恰是主管部门、街道、社区层面,一直以来对于社会组织的共同期望。

现实中,往往是那些善于在同质化项目中,寻求差异化突破的实践者才能始终成为王者(那些依靠潜规则方式的生存者除外)。

而且,另一种趋势是:在今后的社区发展治理过程中,社区做为社会组织的服务主体,一定会始终处于持续更新的痛点与需求状态之中,这一“喜新厌旧”的特性,必然预示着服务方时刻需要具备高度满足新痛点、新需求的应变策略与执行能力。
    
否则,长时期依靠“可复制”的同质化生存思路,迟早会跌入自我沦陷的泥潭。

其四,主动与被动。

人的一生中,的确有很多时候是处于被动局面的;但是,在被动的过程中也可以有主动,那就是主动地努力选择和创造。主动和被动的人生注定会截然不同,美好的人生也往往从主动开始。

而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现实中,不少社会组织在社区两委或者相关上级部门面前,往往是处于被动局面,这种尴尬现状的确长期存在着,不可否认。

个中原因有很多,也有很多怨言,但最不能忽略的根本一条:自身还不足够优秀!

因为不够优秀,在理念定位、发展思路、实施策略、资源优势、最终成效等等方面,就容易被人轻视,就容易丧失话语权和主导性,就容易让对方感觉缺乏存在价值,就必然可有可无、处处被动。

请相信:努力成为优秀者,是获得一切尊重的唯一选项。
    
其五,整合与被整合。

从来没有一家社会组织能够成为万能的“接盘侠”;即便有,也一定是在依靠“整合”资源的方式去落地项目。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社情,不同的痛点与需求点,在自身资源与能力不足够的情况下,究竟该怎样交出一份最大可能使多方满意的优秀答卷?

整合或被整合的思考自然就摆在面前。一方面,要思考服务主体或许有哪些优势资源可以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则要思考自身难以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寻求外界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参与。

这就是整合与被整合的关系,相互借力,找准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切入点、形成聚合之力、实现目标值。

关于“共融共建”

不过,常态情况下,除非自身足够优秀,否则很难以对优势资源方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只因为“没有梧桐树,哪来金凤凰”。

首创超写实艺术壁画进社区项目

而且,还应该注重按照不同相关方的角度思考如何“共融共建”,形成有效的“共振”,才有可能引发积极、良性的“整合效应”。那种只顾掐算自身得失的思维一定不可持续和归于失败。

我们知道: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做为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进程中坚持行进的社会组织,如果没有找准社区和居民等多方痛点,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需求度满足,各方痛点一旦始终处于各自隔离为阵的现象,社会组织就会时刻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话说到这里,社区痛点与居民痛点之间究竟谁是谁的痛点?似乎已显得并不十分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社会组织自身,是否具有在同一项目中,把来自于多方的痛点加以有效“整合”之后,转化和变现为各方需求点共同满足的能力。这,才值得深思,才值得探寻。

笔者也相信:每一次善于寻找痛点的过程,注定是又一个充满生机的精彩未来。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