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社工
张丽丽:坚守十二年,从司法所到社区,做困境家庭的同行者
更新时间:2020/3/21 15:08:19  点击率:2197    字体大小:
  张丽丽是海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社工主任,2019年已经是她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的第12个年头了。
  她第一次知道社工专业,是2002年的夏天,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那时她正在好奇“社会工作”究竟是什么,级长告诉她:“这个专业是帮助人的,我的儿子在中南民族大学读这个专业”。张丽丽一听,回想起成长在困境家庭、一直独力照顾家人的她,曾受许多邻居长年累月的帮助,于是下定决心报考这个能够“帮助人”的专业,将助人的这份正能量传递下去,帮助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家庭。
  后来,她如愿以偿考上中南民族大学的社工专业,在大学的四年间她对社会工作的“同行者”理念、帮助弱势群体的目标越发认同。她还记得,在大三实习期间,她在武汉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实习,给孩子带来一些兴趣的文化课堂同时,为一些有需要的孩子举办筹款活动,这段经历更坚定了她助人解困的决心。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张丽丽在2006年毕业时,未从事社会工作行业(那时全国几乎没有社工岗位),但怀抱着助人初心的她,一直留意着社工行业动态。当2007年深圳市开始购买社工服务时,她马上从福州出发来到深圳,开始了长达12年的社工之路。
  短暂地在光明新区担任项目社工后,2008年2月张丽丽调任到了罗湖区的某街道司法所,成为深圳市第一批司法社工,负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在五年多的司法社工生涯里,张丽丽记忆犹新的是那位有十几年海洛因吸食史的案主。
  当年,三十多岁的案主刚劳教结束,无工作、无收入、无技能,家里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当张丽丽第一次去家访的时候,案主直接拦在家门口,说:“你参观完了吗?参观完你就可以走了,我不需要你们过来走走形式,你们拍个照就可以走了”。但案主的抗拒并没有令张丽丽退缩,之后,她多次致电给案主和其父亲,了解、问候案主的身体情况、有没有在家,从各方面去关怀案主,令案主稍微放下了防备,双方亦建立了初步关系。
  直到有一天早上,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突然间跑到张丽丽的办公室里,对着她就跪下了:“张社工,快点救救我,我儿子…”张丽丽一看,是案主的父亲来求助。原来,案主患上了心内膜炎,马上就要动手术,不然会有生命危险。然而,案主家一贫如洗,又因为接受过劳教,没有医保,家人、朋友又因为案主曾经吸毒,不愿意借钱给他。张丽丽立即行动,链接了多个渠道,跑了许多地方,最终帮案主申请到几万元的手术经费。后来她又跑到医院,在医管科的帮助下减免了部分手术费,最后令这个手术顺利实施了。
  后来的一天,案主的父亲推着轮椅带案主来找张丽丽,非常开心地跟她讲:“张社工,非常感谢你,你就是我一家的救命恩人。因为有了你,我儿子才有重生的希望。”再后来,张丽丽了解到,案主康复之后主动地去做连锁快餐店的收银工作。张丽丽也协助案主做职业生涯规划和链接求职信息,从此案主的生活慢慢有了改变。
  张丽丽觉得,此个案对于她的社工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她一直坚定走下去的动力。就像她所说的,之所以选择做社会工作这个行业,是因为希望能够回馈社会,帮助到更多的人。当看到困境中的人绽放笑脸的时候,她会觉得特别的满足、感动、欣慰。
  2014年,张丽丽调任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并在福田区一直服务到现在。从司法所到社区,岗位变了,但不变的,是助人的初心,是与困境家庭同行的关心。
  2018年至2019年,张丽丽在阳光家庭任职中心主任时介入了一个家暴个案,她运用个案管理模式,牵头社区、派出所、学校等成立个案介入小组,紧急介入意欲自杀的案主,之后又对案主的家暴行为、处理情绪方式予以辅导,并通过链接资源改善案主的生理、心理、经济状况,修复家庭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创伤。最终通过跨年度的介入,案主的家暴行为基本绝迹,整个家庭亦往积极方向发展,这个案例荣获2019年广东省社会工作案例一等奖。
  回顾社工生涯,张丽丽最有印象的,是已经逝世的香港督导关鉴泉先生对她说的一句话:“一根头发的距离就是两个世界”,意思是只要社工坚持,有可能就是这么一根头发,这么微小的距离的改变,就可以把一个人从原来比较悲观的境地,改变成一个积极、有希望的境地。这句话,一直鞭策着她,她也一直以此身体力行。
  2020年,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张丽丽,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但她的的脚步从未停歇,仍然坚守在社会工作行业,做困境家庭的同行者。(来源: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