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社工
宁养服务呼唤专业社工
更新时间:2013/7/1 15:05:14  点击率:1317    字体大小:
     对话背景:许多晚期癌症患者承受着病痛以及死亡带来的身心煎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其生命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一人罹癌,整个家庭也会面临困境。全面照顾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在生理、情绪、社会和灵性层面的需求,是姑息治疗团队的重要职责,而社工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在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长的今天,宁养服务是一个亟待专业社工发挥作用的领域。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放下自己的立场与坚持,尊重患者的选择
     有人说,社工的介入能帮助医疗回归“一切为了病人”的主题,那些医护人员做不到的,社工往往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姑息治疗需要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生和护士,而是要由一支跨专业、多学科的团队来合作完成,其中包括医务社工、临床心理师、物理治疗师、营养师等。从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经验来看,医务社工是姑息治疗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临床上经常发现濒死病人有缓解生理症状之外的需求,而医生的心有时也很脆弱。建设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实际上是在帮病人、家属及医疗团队全方位地解决问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临床医生精力有限,无法全面照顾患者的综合需求,需要有专业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姑息治疗社工是医务社工的一个分支。他们的第一个功能是协助病情告知及医患沟通,其次是协助满足非医疗的需求,例如协助贫困患者申请经济援助、为缺乏照顾人手和家人陪伴的患者提供帮助、协助患者完成最后的心愿、为失去自理能力的家人寻求照顾方案等。另外,他们还能帮助处理患者及家人的情绪问题,如协助患者表达情感,减轻他们内心的恐惧和痛苦,重新与配偶、家属和亲友建立联系,让患者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说“再见”。当然,他们经常还要做很多宣教工作,如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支持,面向医疗团队其他成员、社会大众宣传姑息治疗的理念,推动生死教育等。
     社工走近终末期癌症患者
     有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生病前喜欢交友,却很少陪伴家人。生病后,他妻子每天起早贪黑地照顾他,但他从来没说过一句感谢。他妻子非常不满,又不忍与生病的丈夫争吵,心情压抑,向医护人员哭诉。次日,的社工登门家访,与患者夫妻一同面谈,鼓励患者说出对妻子的感激与爱,并为夫妻俩拍照留念。几天后,他妻子反映最近与丈夫的沟通改善了很多,感到很满足。这个故事的结尾也很感人。社工将照片冲洗出来后,才得知患者已于两天前去世。患者的妻子拿到照片后异常珍惜,也很感激社工帮助她丈夫在临终前说出了对自己的爱与歉意,减少了遗憾。
     当然,与临终患者的沟通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我们近期接触的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家中老人生病、子女年幼,妻子每天在外工作补贴家用。我们评估认为,他和家人的一些实质性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应该被照顾,但几次接触,都被患者以“心烦,需要安静休养”为由拒绝。很多时候,医务人员、家属会对患者有一种期待,例如认为患者“应该”配合、“应该”振作,“应该”有对抗死亡的态度。其实,这会加重患者孤独和不被理解的感觉。遭到拒绝后,我们的社工还是会持续关注,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让患者和家属知道有需要可以联络我们。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放下自己的立场与坚持,尊重患者的选择,不要硬“拉”或“推”着患者前进。如此,我们才有机会进入临终者的内心世界。
     借着陪伴他人,察觉生命的意义
     现实中很多患者家属都抱有这样的观念:医疗只是控制疼痛、做好护理,其他如情绪、心理的问题是应该家人关心的,医务人员没必要介入。还有些家属选择向患者隐瞒病情,会担心包括社工在内的医务人员与患者交流太多容易泄密。这些都是社工提供服务的阻力,也会给年轻的社工带来挫败感。
     曾有社工抱怨“看到濒死患者的家属对着我痛哭,我就有一种无能为力感,很想从那个地方逃开”。她想逃开的原因,一是缺乏训练,沟通技巧不足;二是害怕深入谈话,无法掌控对方情绪的爆发;三是他们也有血有肉,面对死亡的痛苦,容易对生命意义、价值观和信仰产生困惑及动摇。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团队成员间会给予相互支持,并寻求专业力量定期给予相关培训、辅导等。
     由于经常与死亡打交道,姑息治疗社工是一项高难度、高挑战性的工作。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个人成长的宝贵机会。社工应该能够以包容的心态来接纳不同年龄、文化、宗教背景的病患,以及他们各自的生命历程及生命态度,尊重和同理他们受苦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借着陪伴他人受苦,提高自我觉知和反省能力,察觉生命的意义,进而实现自己灵性的不断成长,更有效地运用内在的力量,以自己的生命去影响他人的生命。
     从2009年起,我们就规定每家宁养院需设一名专职社工。但我们的合作医院分布在全国32个城市,大多数医院从来没有过社工岗位,聘用社工是一个“新鲜事”,当时就受到各方面的质疑。于是,我们与合作医院协商,部分选用曾接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承担社工工作。目前,全国已有近1/3宁养院的社工具有专业资格,预计两年内这个比例将达到100%。
     要维护社工队伍的稳定性与积极性,仅靠内部重视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宏观政策的配套支持。如果国家没有给医院相应的医务社工编制,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工作评价体系、医务社工薪资体系,待遇、晋升问题未能解决,那么我们的努力也只是事倍功半。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