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同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结果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势必对老年人本身及其家庭、整个社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也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正确认识、了解和把握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文化精神需求和心理承受能力状况,是老龄化社会对老年社会工作提出的挑战,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21世纪的中国是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它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重要标志。
老龄化的涵义
在老龄化研究中,“老龄化”这个概念本身有两种含义,即人类个人的个体老龄化和人类整个人口的群体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个体老龄化的结果必然是人的死亡,这是由人类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所决定的,受生物规律的制约;群体老龄化的结果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它是伴随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出现的现象,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无论是个体老龄化还是群体老龄化,虽然它们都是以人的生物性为基础的,是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的衰老过程和老龄化的速度,但是它们又受人类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甚至法律和伦理道德都会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影响个体和群体老龄化的范围和程度。
1.个体老龄化及老年人的划分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生命周期需要经过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六个阶段,其中,老年期是人生命周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绝犬多数人类个体人生历程中的必经阶段。
人类个体老龄化是指人类生理机能随时间推移而衰老的过程。它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遗传因素,它基本决定了人类生物体寿命的长短,是决定衰老最重要的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也有学者将影响个体老龄化的因素归结为遗传、环境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指出,影响健康长寿的许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经济因素占10%,与医疗服务技术有关的占8%,受气候影响为7%,而60%取决于个人因素,如个人生活习惯、卫生行为、精神面貌和保健意识等。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的概念表现出其动态性特征。20世纪初,60岁以上的人便是老年人。20世纪60年代后,65岁以上的人是老年人,并且还有年龄继续增大的趋势。因此,年龄常常是界定老年人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年龄有着不同的内涵,一般来讲,一个人的年龄可以分为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
日历年龄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现在按年月计算的时间而确定的年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日历年龄不能完全代表人的生理功能、心理状况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生理年龄是指一定时期人的身体器官达到某种功能持续到的某一年龄,是以正常个体生理学上和解剖学上的发育状况为标准确定的年龄。生理年龄不完全等同于日历年龄。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组织结构的老龄化速度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有些个体差异很大。
心理年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反映个人心、智、行为的成熟度及变化,是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程度与功能确定的个体年龄。心理年龄和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并不完全同步。
社会年龄是指根据一个人在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中的角色作用来确定的个体年龄,反映的是个体社会行为的成熟程度。社会年龄可分为三个阶段:0~17岁为未成熟期;18~59岁为成熟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
由于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涉及个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行为的成熟度,一般较难测量,因而划分老年人的标准通常是以日历年龄作为参照标准的。国际上老年人的起始年龄一般有两个通行标准,即60周岁和65周岁。
根据1956年联合国在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上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的划分,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被规定为65周岁。而在之后的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鉴于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并且考虑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老年人口的划分标准被修订为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其中,将老年人分为60~69周岁、70~79周岁、80周岁及以上三个组别,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被称为高龄老人。也有学者将老年人口分为两个部分:一是65~74 周岁的低龄老年人;二是年龄在75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
老年人口的划分虽然是人口学研究中的学术问题,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养老责任越来越多地由社会来承担,老年人的数量及比重的变动不仅会影响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中用于扶养老年人的支出比例,还会影响养老金、医疗费、生活照料费用的支出等。而且,老年人口的数量及其利益与其他群体的社会经济利益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口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老年人口的划分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
2.人口老龄化及其衡量指标
人口是由人类个体组成的,是人类个体的一个集合体。在古代汉语中,人口原指一定范围内人的数目,后来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单位内居住的人的总称,是构成社会和进行各种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在人口学上,人口被定义为“生活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由一定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群体”。
人口老龄化准确地说应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它从人口数量变化和年龄变化的角度来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状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这一特征,人口老龄化可以定义为: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与个体老龄化不同的是,人口老龄化虽然是以人类的生物性老龄化为基础的,但其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宏观的社会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在人口开放型的地区,它还受到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影响。
衡量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体系通常可以划分为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指标体系、速度指标体系和抚养比指标体系三类。
(1)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指标体系
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是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程度指标,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①老年人口比例。也称为老年系数,是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老年人口比例能够比较突出地反映人口老龄化的变动情况,同时它也是构成人口老龄化定义的基本内容。
②少儿人口比例。也称为少儿系数,是指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少儿人口比例也是构成人口老龄化定义的基本内容之一。
②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数与少儿人口数之比。这个指标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出两个群体之间相应数量的变化程度。
④人口年龄中位数。这个指标是指将总人口按年龄排列分成两部分人数相等的年龄,一半人口在年龄中位数以上,一半人口在年龄中位数以下。年龄中位数的上升与下降能清晰地反映出总人口中年龄较长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动情况,它的变化可以敏感地反映出人口总体的变化趋势。
根据以上程度指标,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基准如表1 - 1 所示。
表1-1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
人口指标
|
年轻型
|
成年型
|
老年型
|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
5%以下
|
5%--10%
|
10%以上
|
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例
|
40%以上
|
30%--40%
|
30%以下
|
老少比
|
15%以下
|
15%--30%
|
30%以上
|
年龄中位数
|
20岁以下
|
20--30岁
|
30岁以上
|
(2)反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指标体系
反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指标是指某一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展或老龄化程度由某一程度提高到另一程度所需的时间。它包含的内容有:
①一定时期(5、10年或更长)的老年人口比例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点或增长速度。
②一定时期(5、10年或更长)每年平均增加的中位年龄数(岁数)。
③老年人口比例由某一程度增加到另一程度(一般为倍增)所需的年数。
④年龄中位数由某一年龄(20、30岁)增加到另一中位年龄(30、40岁)所需的年数等。
根据“老年人口比例由某一程度增加到另一程度所需的年数”这一指标可以对世界各国的老龄化速度状况进行比较,见表1 - 2所示。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时,我们称之为“老龄化社会”,当这个比例倍增到14%时,则称之为“老龄社会”。
表1-2 世界各国老龄化速度比较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
所需年数
|
7%
|
14%
|
日本
|
1970年
|
1994年
|
24
|
中国
|
2000年
|
2025年
|
25
|
英国
|
1930年
|
1975年
|
45
|
德国
|
1910年
|
1975年
|
65
|
美国
|
1945年
|
2015年
|
70
|
瑞典
|
1890年
|
1975年
|
80
|
法国
|
1865年
|
1980年
|
115
|
(3)反映人口老龄化的抚养比指标体系
抚养比又称为抚养系数,严格地说,应为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但由于存在统计上的困难性,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用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来代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确定了劳动年龄人口,国际通行的标准为15~64 岁。在我国,一般以15~59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及以下和60岁及以上人口为被抚养人口,抚养比指标不仅反映了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抚养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抚养比指标反映的仅仅是人口学概念上的人口抚养比例,是从经济学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后果的指标之一,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抚养系数。抚养比指标体系中包含的指标有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
①少儿抚养比。又称为少儿抚养系数,是指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数与15~59(或64)岁劳动年龄总人口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②老年抚养比。又称为老年抚养系数,是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与15~59(或64)岁劳动年龄总人口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③总抚养比。又称为总抚养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总人口数与劳动年龄总人口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研究老年问题,除了需要了解以上概念及指标外,还需要了解高龄化率这个概念。一般地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高龄老年人口的相对增加。高龄人口指的是日历年龄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高龄化率则是指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与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之比。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率和生育率的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少儿人口比例的下降和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都会导致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为了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构成,我们一般使用人口金字塔来表示人口年龄的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由此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底部人口老龄化和顶部人口老龄化两种类型。前者是由于新生儿出生率下降所造成的结果,表现在人口金字塔上是金字塔底部缩小;后者则是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结果,表现在人口年龄金字塔上是金字塔顶部增大。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过程一般是从底部人口老龄化发展为顶部人口老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