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刘中霖
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老人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躯体疾病,但去医院就诊各项检查结果却基本正常……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专家称,这种精神疾病会导致老年的身体免疫力下降,负面情绪增加,深深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子女一旦发现老年有焦虑前兆最好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焦虑症三大典型表现 老年焦虑症往往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脾气暴躁等。因其症状特点与其他精神类疾病有类似之处,所以极易混淆。那么如何辨别老年焦虑症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中霖称,以下三点值得家属们注意―― 1、痛苦,通常老人多方奔走于综合医院,见医生就滔滔不绝地说:浑身难受,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等。头痛,做了检查颅脑CT无异常;胸口发堵,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无异常;厌食,胃气胀,但胃肠透视、胃镜检查无异常;血化验正常。偶有病人血压、血糖偏高,但无病史,与痛苦程度也不符。这提示无器质性病理改变的疼痛、紧缩感、颤抖、出汗、头昏、气短、恶心、腹痛、衰弱等,是焦虑症躯体焦虑的复杂表现。究其原因是过度的内心冲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系统亢奋。 2、依赖,但意识不到依赖医院、依赖亲人。病人常在儿女们的陪伴搀扶下,由西医转到中医,由门诊转到住院处,一年四季时常看医生,或住上几次院。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老人家的病情却不见好转,甚至愈演愈烈。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后增益效应”,即神经症(包括焦虑症)产生后,病人缺乏安全感,需要呵护关照,达到精神上和物质条件上的满足。过度治疗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使病人因病“受益”,于是神经症持续下去。 3、担忧。身体本无疾病,或有一点无伤大雅的小病,却担忧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断地问医生,担忧看病花钱多,其实病人家境好,儿女都劝其别心疼钱。还有一些人过分不放心老伴,不放心儿孙等。这也提示“杞人忧天”式的恐惧担忧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其主要表现是,与现实处境不符的持续恐惧不安和忧心忡忡。 老年人心理调节很重要 对老年焦虑症的治疗是综合性的,药物治疗虽然是主要部分,但还考虑到老年焦虑症的发病比青壮年有较多的心理因素,如生活单调、寂寞,若无子女在身旁孤独感更甚;还有生活上的困难,对心理产生影响,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刘中霖指出,对于焦虑症,也许心理治疗并不亚于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目前医院治疗焦虑症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一种是苯二氮类药物(这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还有一种非苯二氮类药物,属于新一代抗焦虑药,根据症状还可以用一些抗抑郁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使用都有严格要求,必须由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 (2)心理治疗 焦虑症用药治疗,通常起效很快,但如果不配合心理治疗或自我调整,容易失效,病情容易波动,因此,医生建议,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和积极的自我调整,而且长远预后来看,心理治疗或在医生指导下的积极自我调整显得更重要些。 (3)认知疗法 是目前心理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让患者了解到什么是焦虑症,同时,医生还要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和躯体感受应给予合理的解释,消除或减少患者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紧张,从而调动患者的能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