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康复
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总结版)
更新时间:2020/2/10 12:20:30  点击率:655    字体大小:

 一、康复介入时机 

1、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2、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逐渐过渡到每天选择适当时间作离床、坐位、站位、躯干控制、移动活动、耐力训练及适宜的物理治疗等。

二、暂停康复时机

生命体征明显波动,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时宜暂停康复治疗。

具体指标: 

心率不低于年龄最高心率预计值的70%;静息心率的基础上下降>20%;心率<40/分或>130/分;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 

血压:SBP180mmHgDBP110mmHg或有直立性低血压;MAP65mmHg;新使用血管活性药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增加。 

三、康复治疗技术

常规康复治疗

(1)当患者不能进行主动运动时可采用被动运动:

①良肢位摆放

②体位变换 

③保持关节活动度训练 

④多途径感觉运动刺激 

如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运动及本体感觉刺激。

⑤被动排痰 

⑥气压治疗 

(2)当患者无意识障碍时:

①良肢位摆放

②体位变换 

③躯干控制能力训练

④保持关节活动度训练

⑤多途径感觉运动刺激

⑥呼吸训练

⑦排痰训练 

物理因子疗法

直流电与低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光疗(紫外线疗法、热辐射疗法);超声波疗法;磁场疗法等。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 

中医辨证治疗、针灸治疗等。

呼吸肌训练

(1)训练方案的制定原则 

①功能性超负荷原则

②训练方式特异性原则

③重复性原则

(2)呼吸肌训练内容

建议训练频率是1-2/天,20-30分钟/天,3-5/周,持续6周。一般而言,训练肌力的原则是高强度低次数的运动,耐力训练的原则为低强度多次数,训练方案包括肌力和耐力的训练。

胸廓放松训练方法 

肋间肌动松术;胸廓松动术;胸廓辅助法;下部胸廓辅助法;上部胸廓辅助法;一侧胸廓辅助法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

咳嗽,体位引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振动排痰。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的方式及强度:早期活动的时间、剂量和频率没有固定模式,根据患者情况,在严密监测的基础上,建议对无禁忌证的危重患者尽早进行训练。在运动过程中都要监测呼吸机各参数。

 吞咽训练

(1)基础训练:

常用的基础训练方法包括:头颈控制训练;口唇运动颊肌运动咀嚼训练;舌体运动训练;软腭训练喉部运动口腔感知训练;咳嗽训练呼吸训练。 

(2)治疗性进食训练:

①体位:一般采取床头抬高45-60°的半坐卧位,头部稍前屈,侧肩部以枕或衣物垫起,护理人员站立或坐于患者健侧。

②食物的形态:选择比较柔软、性状较一致、黏度适中、不易松散、易通过口腔和咽部、不易粘在黏膜上的食物。

③食物的位置及量:把食物放置在口腔内最能感受到食物的部位,最佳位置是健侧舌后部或颊部,利于食物吞咽。一般从少量开始,1-2ml,后酌情增加。摄食时应注意进食速度,避免2次食物重叠入口。

④进食习惯及环境:尽可能培养患者采用直立坐位的进食习惯,保持在安静环境下进食,减少进餐时讲话,以免影响吞咽过程。

⑤吞咽方法: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吞咽方法:空吞咽与交替吞咽、侧方吞咽、用力吞咽、点头样吞咽。

脱机训练

1)患者一般状况评估

患者呼衰的病因已解决或改善、充分氧合、合理的pH,血流动力学稳定,自主呼吸能力较好及良好的气道保护能力。

2)脱机训练方法

一般用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评估患者自主呼吸能力。

3)脱机训练时间

SBT时间通常为30-120分钟,但要根据患者情况如:COPD患者可持续2小时,心力衰竭患者30分钟,肺炎患者30分钟等。在SBT过程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形式的变化。

4)脱机训练失败指征及处理

脱机失败指征:SpO290%;心率>140/分钟或者增加超过20%;呼吸频率>35/分钟;明显的精神状态恶化(焦虑、嗜睡、昏迷);主观感觉不适;出汗、呼吸困难、反常呼吸。训练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综合评估患者对改善预后有意义。

心理治疗

①支持性心理治疗。

②生物反馈放松训练:1/天, 15-25分钟/次。

③认知行为疗法。 

音乐治疗 

①乐器法:是通过在以乐器作为主导的活动进行过程中,达到驱动各项能力的目的。 

②歌曲法:歌曲聆听等。

③音乐聆听想象法:分为自发性想象与引导性联想。

④音乐运动法:利用乐器可以进行手功能训练,利用音乐的时空特性训练患者定向力。(来源:康复汇)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