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老年人心理障碍的护理体会
更新时间:2012/12/17 0:11:47  点击率:1304    字体大小:

首席医学网

  心理健康是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对入住我院的老年人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4月份以前入住我院的老年人160例,其中,男69例、女91例。60~69岁35例,70~79岁66例,80岁以上59例。均为离退休干部,均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其中,冠心病45例,高血压93例,糖尿病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脑血管病22例。同时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95例,占59.4%。其中,患有忧郁、孤独、多疑症34例,占21.3%;焦虑症47例,占29.4%;偏执、喜怒无常10例,占6.3%;生活依赖4例,占2.5%。以上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95例均经有关医院临床明确诊断。

  1.1  通过半年时间开展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在改善环境、个案心理疏导、社工介入心理辅导、群体的兴趣小组活动等护理措施及配合药物治疗,并给予评估。

  2  结果

  95例中,明显改善51例,占53.68.%;好转或改善33例,占34.73%;无效11例,占11.59%,总有效率88.42%(见表1)。

  3  讨论

  对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老年人,除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外,还应重视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心理治疗和护理,帮助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3.1  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  重视环境设施安全、保持空气流通、光线明亮、色彩明快、温和,方便老年人起居,对行动不便者协助穿衣、排便等,使老年人心情舒畅。工作人员保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动作轻快、表情自然,给老年人送去美的感受。

  3.2  加强沟通和注重倾听  护理人员经常与老人们进行谈话交流,谈话过程中要注意老年人说话的声调、频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移动等,尽可能捕捉、理解老年人所要传达的信息。沟通过程中应注意:①选择好时间、环境,倾听老年人的谈话。②沟通过程中要精神饱满、目光平视,不随意打断老年人的谈话,可适当运用触摸等非语言性技巧给予回应,使老年人获取亲切、温暖感。③沟通中善于察言观色,捕捉信息,适时、适度提问,了解并确认沟通过程中老年人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不做主观判断。④沟通时语速不宜过快,语气亲切、温和,语言文明,切忌粗暴无礼、嘲笑老年人,多使用肯定、鼓励和赞扬性的语言。⑤尊重老人的家庭、个人隐私,加强保密,不可随意外泄信息[2]。

  3.3  家庭支持及社会援助  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后,环境的变化会使老年人感觉缺乏儿孙承膝的家庭亲情。护理人员要有意识地告诉老年人家属多来看望,带些老年人喜欢吃的东西、节假日陪聊等。当老年人身体出现不舒适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家属联系,给予关心。对丧偶或无儿无女的老年人,通过志愿者、义工等周围人群来共同关心、鼓励和体贴。护理人员应倍加关心、格外尊重。

  3.4  丰富生活以消除寂寞  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一些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场所,有助于调节情绪、驱散老年人心头的忧郁与烦闷。在融融乐趣中使老年人不断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的体验,增强自信。

  3.5  关注心理健康状态发展  护理人员要熟悉老年人精神异常的表现,如烦躁不安、郁闷寡言,甚至有妄想、幻听、幻觉等。一旦出现上述表现要立即细心安慰、耐心劝导,帮助老年人宣泄不良情绪,允许他们表达自己主观感觉。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及时解除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异常,避免症状向严重程度发展。

  3.6  正确指导合理用药  针对需药物治疗的老年人,护理人员应全面、耐心地对其及家属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使老年人消除偏见,稳定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对待药物的心理,还要帮助他们分析,如果不按医嘱服药可能造成哪些不良后果。为了防止中断治疗,护士应详细叙述用药时间、剂量、方法并按时发药,看老年人服下后才能离开。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还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入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均有其独特之处,养老机构除需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外,尚要提供精神心理慰籍。为此,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医学护理知识外,还要加强有关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应用护理学的理论及方法进行心理护理,使其达到心理状态和心理社会适应性的动态变化,帮助提高生活质量,使之安度晚年。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