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老年人与老年意识
更新时间:2015/1/7 9:26:16  点击率:908    字体大小:
       老化并不等同于弱化、衰化、病化,老年生活是金秋的季节,是收获和享用的大好时期。老年生活是继童年、幼年、青少年、壮年之后的继续发展,只有拥有美好、幸福的老年生活,才能够说自己拥有了美好的一生。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心理健康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一种主体状态。”提出“健康的人一半是心理健康”的口号。人到老年,随着生理上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活动。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有共性也有很大的个性差异。你是强者,还是弱者?你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水平如何?每个老人都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随着年龄的发展变化,人会产生年龄段的自我认识。因此,进入老年期,产生老年意识应该是很正常的。一般的认识是,当自己认为自己老了,感到耳聋眼花、步履维艰、老态龙钟,在生活中对他人产生较强的依赖感,对未来的生活愿望发生很大变化,生活兴趣、爱好变少,感到自己对社会没有多大用了,就形成了老年意识。从操作的层面,随着社会功能和社会资源的减少,人一旦产生强烈而持续的依赖感、无用感、无力感、无助感、不安全感,就意味老年意识的形成。
       老年意识的形成,大多是与体力衰退、活动降低、思维能力减弱和各种疾病的出现相关联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老年意识的形成是与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容忍力,与主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的。当然,还包括外界对老年人的认识和态度。但是,有专家对老年意识的形成,通过抽样调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形成老年意识的内在因素为86.1%,外在因素是6.4%。而内在因素中,对待身体的态度、对待疾病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态度、对今后生活目标的选择,毫无疑问都与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可以得出结论,老年意识的形成是不能简单用年龄划线的。日本心理学家守屋国光的一项调查表明,在65至69岁的老年人中仍有半数以上没有老年意识。没有老年意识的人显然比有老年意识的人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孔子说过“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老年人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反映。这对延缓老化起着重要作用。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