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隐约以为自己有这样一种能力:与人争吵或兀自生气时,情感没有完全投入,我能立马察觉自己的情绪反常,并迅速冷静下来。就像脑中时刻运行着两个线程,当主线程出现异常,子线程就能立马监测到。也许是遗传因素,我骨子里其实也有股拗气,心中也时常产生怒气,但正因有了这项能力,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了解的人甚至当我天生脾气好、性子软。
我十分喜欢这项能力,它让我时刻处于冷静、高效的状态。如今人们时常提及情商,强调情绪控制的重要性,毕竟不好的情绪总要耽搁正事,最终还伤人伤己,但真正能做出效果的并不多,暴走的时候依旧全身心地暴走,旁人拦都拦不住。为此我早有把自己的“能力”分享出来的念头,却长时苦于难以言传,它就像一种天赋,缺失的人很难习得。
后来我发现,这项所谓的能力,准确地说不是能力,而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我充其量只是恰巧将它用到了情绪控制上。它还是把双刃剑,导致我时常无法专心做事,甚至开心时也无法全身心地享受,总有一个子线程从脑子里冒出来。我失眠的习惯也多半与此有关,有时快睡着了,脑海里冷不丁蹦出一个念头:我快睡着了……
若干年前,我进行了尝试性的自我总结,把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称为“跳出圈子”,从一件事的圈子中跳出来,抽身事外。直到去年才发现,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中早有类似的理论总结。NLP介绍了一种情绪控制的“逐步抽离法”,尽管与本文要讲的不尽相同,但理念一致,我现在也更乐意把这里的思维叫做“抽离式思维”。
按先天的精神集中能力划分,人的思维大致有抽离式和专注式两种。人是否可以据此严格分为相应的两类,我不是科学家,也没有做过调查,暂不能下定论。但至少可以认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或多或少倾向于两者其一。拥有抽离式思维的人会同我一样,时常心不在焉,任何情绪都很难沉浸进去;拥有专注式思维的人则恰恰相反,时常大喜大悲,无法自拔。两种思维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前者善于情绪控制,而后者做事专心致志。
然而我个人更喜欢抽离式思维,它能够自然地引发人的理性,使人更有涵养。生活中有不少人拥有这一思维,却未能将其有效利用,大抵是由于不自知——没有留意到自己这项宝贵的天赋。于是我想再次总结一下这种思维方式,理论很简单,做起来难度可不小,在此只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概念,好与共勉。
第一层抽离:换位思考
情商学中时常强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云云,这正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关卡。其实这就是抽离式思维中的第一层抽离,将思想从自己的角度抽离出来,放到对方身上,“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这件事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通常你自以为已经理解、摸透了对方,其实仍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并没有真正抽离。我们不难看到身边一些人已中年却依然从头到脚一根筋的家伙,不顾旁人感受,口无遮拦,从不知自己显得非常孩子气,这就是情商极低的表现。
通常能做到第一层抽离,为人处事就已经游刃有余了,你开始拥有一种温暖的气场,你总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总能有效地避免争论,别人喜欢与你交流。然而第一层抽离更多是感性为之,你站在他人的角度,主要为的是照顾他人的感受,要达到更高层的理性,就需要进行第二层抽离。
第二层抽离:旁观者清
第二层抽离建立在第一层抽离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你至少已经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然后从对方身上抽离出来,放到旁边并不存在的旁观者身上。相对当事人而言,这个旁观者更为冷静、更为客观。此时你就是这样一个旁观者,不带当事人的任何感情,清晰地看着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你能以极高的理性分析个中的是非对错,找出兼顾双方的最有效的处理方法。
做到这一层抽离的人很少,他们通常极其理性,做事不受情绪影响,遇到问题能及时找出解决方法,很容易获得成功。个人觉得,任何一个人,能走到这一步就已经很好了(并不需要第三层抽离),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世界简直可以提前实现共产主义了。
第三层抽离:上帝视角
在第二层抽离中你所充当的那个旁观者本质上也是人,拥有人的情感,第三层抽离所追求的则是完全摆脱情感束缚,离开“旁观者”,进入上帝视角。这时你对整个事件和包括你在内的所有当事人不再是平视,而是俯视,你充当着上帝的角色,你会考虑,上帝会如何看待这件事——他看到两个世人的争吵,就好比你看到两只蚂蚁在打架,一般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无视,要么踩死。这时你就会深入思考眼前这件事的意义所在,通常会发现它毫无意义,你的心情就突然消失,达到事不关己的境界。这其实是一种过度超脱和冷漠的状态,在思考一些终极问题时十分有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值得提倡,除非你有心出家,做个“世外高人”。
这就是抽离式思维的基本思想,至此,你已经很容易判断自己的思维属于专注式还是抽离式,如果是前者,在生活中时常遇到难以自拔的困扰,不妨提醒自己试着“抽身事外”,刚开始也许感觉并无卵用,但假以时日形成后,定能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