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一位“农村社工”的自白
更新时间:2015/9/24 17:28:26  点击率:961    字体大小:

导读:祠堂和青天老爷,守卫了中国农村数千年的秩序,这种平衡直到最近一个世纪才被打破。新农村运动的建设者们发现,旧道德和伦理不见了,而新法律和新道德却并不是解决留守儿童、征地争端、低保补助等难题的万能答案。民政部从两年前开始鼓励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工作,但他们真的能够成功吗?本文作者下乡一年归来,四易其稿,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2014年刚毕业,我成为了一名农村社工。那时的我,对于社工可以说完全没有什么认知,只是单纯地觉得社工也是公益,窃以为农村发展也有广阔的天地。一年的农村社会工作生活过去了,回忆起来,百感交集。

总的来说,在被调侃成“三下乡”的这一年,在名义的“赋权”、实际的“放养”工作中,感觉农村社会工作,需要再进一步地探索。

究竟什么是社工?学者会说: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社会工作使人们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作为舶来品的一份职业,社工在大陆刚起步不久,而农村更是一片空白。外来的社会工作者进入传统道德占据主导的农村地区,将带来怎样的改变,谁也说不清。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的问题,农村发展好,城市一定会发展更好,因此力荐社工进入农村地区进行尝试和探索。所以,广州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华南农业大学实施,组织专职社工和学生在增城市中新镇所辖35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试点工作,我就是其中专职社工的一个。

农村社工既然是一份空白,更应该敢于抛弃书本,敢于尝试新的东西。孵化村民组织、组织农技讲座、开展茶话会活动等具体工作,都应考虑到实际情况,做好一些的应急措施,这样做的好处是,或许社工不会经常在反思过程中一次次地怀疑自己而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我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一年里,有过这样深刻的体会,辛辛苦苦组织策划的小组活动,却发现整个流程基本不按策划书来,场面相当混乱,也没有得到预计的效果。典型的有一次我们组织了“厨艺比拼大赛”,预计报名的能有十位村民。因为我所在的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所以还专门为老人和小孩设置了包饺子活动,所有报名厨艺比拼的都有奖品,开场白和中间的休息时段穿插一些有奖问答,并结合当时新农合购买时期进行政策宣传,整个策划考虑天气、场地、时间、人员分工、宣传造势、突发事件等等,看起来非常可行。

可现场是这样的,报名厨艺比拼的两三位大姐家里有事不来了,多了一些其他村民去参与煮饭,包饺子有人会有人不会,有人这种包法有人那种包法结果现场吵吵闹闹,多数小孩跑来跑去根本不管什么纪律还打翻东西,有奖问答更是乱成一团,新农合宣传根本就进行不下去。

活动后我们总结以为,根源上我们没有切合到农村的实际情况。我越来越发现,为什么总要带着我可以帮助你很多,参加这个活动很有益而且又不用钱的想法呢?具体到这次,是不是社工觉得一切都已设计好,而且认为这是免费的公益活动,大家应该会觉得挺有趣呢?

但是农民自己是怎么想的,我们有没有一个全面的调查?我们是不是忽视了目前的一个事实:文化活动在目前的农村地区(甚至城市)基本属于可有可无的产物,能够找到工作、提高工资、解决征地争端、低保申请救助、家庭和睦等生活问题远比来参与社工组织的活动来得重要得多。村民们的实际需求是什么?

文化活动是不是可以相对少一些,优先解决服务对象的初级需求呢?社工与村民是平等的关系,社工的辛苦付出也许会让服务对象感到满意,也许服务对象依然不为所动,甚至产生消极的情绪,选择离开。

尽管我们的活动尽量多地体现社工理念,但是社工认为的简单和有益,在村民看来多是复杂和娱乐。这就是文化程度和生活环境的差异,社工必须针对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而且服务对象多是长者、妇女和小孩的特点,把活动流程简化再简化,至于是否按照书上程序,如何在活动小组个案等中体现社工元素,我认为是可以暂时忽视的,硬是照抄书上知识,难保不会弄巧成拙。

在服务过程中我有过亲身体验,有些同仁对理想有过于绝对的要求,总感觉理想与实际的落差太大,产生质疑,甚至对于所谓“非社工专业手法”的不屑。在我看来,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帮助到所需要的人,都是成功的,无所谓是不是运用了书上写的社工工作手法。

以上,也是一个悖论。作为社工,没有运用社工手法去服务对象,若也能取得一样的效果,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意味着人人都做得了社工,社工的专业性体现不出来了?在我看来,这样的思索本身就是在试图证明社工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然而这无需证明,要么就在实践中体现,真正做出属于社工的特色,要么就接受“质疑”,非社工出身也能做好社会工作服务。

作为公益行业,最重要的永远都是助人,助人自助的慈善理念是社工一贯的秉持,是更为深远的理念,但对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成效应该是结果论的,社工服务也是,不要总想着如何去灌输社工理念,要用行动去践行社工理念,在践行过程中改善目前这一套的社工手法,实现本土化。

有一个场景有时会在我们的工作中出现,那就是开展一场活动,最后基本只剩下社工自己在撑场,即社工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参与人员。这是不是也从侧面证明社工服务的不合实际呢?

而目前大多数的活动都存在参与度低,社工自己自嗨撑场的情况,其实也就说明了,这是有失败的一次活动,说明没有很好地切合实际,缺乏吸引力。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留下自己自嗨,在很多时候村民一见到都会有不好的印象,甚至以为你们只是搞搞儿戏而已。

除了这些,农村社会工作免不了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与村委的关系和合作。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一定离不开和村委的联系和合作,村委也是村民,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所以,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借助于村委的力量,链接资源、开展宣传、组织策划等都能够更加顺利高效地进行。

但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群干关系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阻碍,也是造成农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在村委服务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搭建村民议事平台。简单来说,作为没有实权的农村社工,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需要妥善处理村委和村民两边的关系,保持舒适的距离。我们做农村社工的这一年,每天指派一名社工在村委值班,辅助村委日常工作,接待前来办事的村民,更清楚了解村民需求,更直接地开展服务。同时社工策划的小组活动等,尽量邀请村委一起参与,在活动中增进群干感情,避免摩擦误会。

要特别注意是,有些村民与村委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无题尚未解决,依靠我们外来社工的力量很难作出判断和应对,这个时候应该学会保持适当的距离。比如有同事遇到这样一个个案,案主因家庭成员重病求助村委,村委干部热情不够,所以邀请社工介入。多次走访后发现,案主与前任村委书记、现任村长、村民政主任都有一定的误会甚至是冲突,原因包括征地赔偿、低保申请和开会缺席等。个中的缘由各方各有不同的说法,根本无从鉴定真伪。这个时候,社工的角色显得有些尴尬,只能站在中立角度进行事件模拟,借助之前与村委干部建立的感情进行适当的调和沟通,同时积极寻求资源链接,最终为案主寻找到公益基金会的救助,也重新申请了低保救济,案主同村委之间达成了一定的口头和平协定。

应该来说,只有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发动、组织村民参与村务服务管理、培育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和人才,才能更好地提升村务服务管理水平,加快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发展,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发展。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