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工行家回家,提升本地社工专业化程度
中国社工时报
近年珠三角的社会工作行业可谓爆发式发展,例如广州市今年购买家综的经费就超过3亿元。如果说投入倍增充其量只是一种量变,近期这种增长已经从量变走向质变,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人才专业化这个关键词之上。
中秋节前几天,就在广州市旁边的佛山市,顺德区宣布再投145万让驻校社工覆盖全部7所区属学校及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南海区则宣布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条件,为本土社工行家返乡就业铺路。顺德和南海,历来都是广东各类改革的前沿阵地。驻校社工项目的开展,是对社工专业服务的细化,显然需要做过驻校社工的资深社工参与;让社工行家回家,是要提升本地社工专业化程度。笔者曾参与过佛山市几个社会工作项目的调研工作,相较广州和深圳而言,这些二线城市社工人才的专业化程度的确相对较低。其中一个影响,是即使政府投入巨大,各类社工项目的成果仍不明显。
例如笔者在佛山市南海区的一个社工项目调研中发现,一线社工普遍存在专业背景与持证的“双低现象”,亦即从事一线社工服务的人员,大多数不是没读过社工专业,就是连助理社工师的资格证都还没有拿到,就被推上前线去做个案服务。通过抽查一批社工机构的在册人员名单发现,在大学里读过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员比例不足三成,这个比例在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有一半以上,差距明显。换而言之,在广州和深圳,起码可以一个专业的带一个非专业的做,但在佛山或其他一些二线城市,可能是一个专业的带着两到三个非专业的做。而且这还只是平均值,个别机构甚至整个团队都没有一个人读过社会工作专业。这种机构无论持证率有多高,都不能让人放心。专业化程度偏低,要么是使服务难以做出应有的效果,要么是为了做到协议规定的指标数,机构不得不花很多额外经费在督导和培训之上,把不专业的团队变得有一点专业性,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使得经费使用低效。
因此,二线城市的社工发展,已经到了一个不仅仅要让政府增加投入,更要着力改善社工队伍专业结构的时候了。即使政府增加投入,但如果机构仍不改变招聘思路,依然按以往的做法,压低工资用最低廉的价钱请非专业的人服务一线,服务的绩效将继续停留在现时的半专业水平之上。
那么,如何吸引有专业背景的社工加入呢?顺德和南海近期的做法,就给了一个不错的启示。南海的做法是给优惠条件,通过奖励提升专业背景社工在团队中的比例的机构,来让机构招聘这些人。这招是隔山打牛,通过鼓励作为用人单位的社工机构,来吸引人才回归。与此同时,这一招还起大浪淘沙的警示作用:让拒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机构看到危机感。顺德的做法是开拓专业空间。如果把社工比做医生,普通的社工就是全科医生,什么病都看,万金油,但可能不够专业。专科社工就要像专科医生那样,在某一个领域有深厚的解决案主问题的能力。驻校社工显然比家综站的社工要专,这就是空间了。如果二线城市继续不改善工资待遇,也没有从“全科”发展到“专科”的路径,人才是不会流过去的,现在佛山市两个区的做法,就在应对这个问题,相信很快其他城市也会推出类似措施。
专业化表面上看是服务的专业化,甚至一些人仅仅把它看成是工作程序的形式化。但作为一个服务行业,专业化的关键应该是围绕着服务提供者资质的专业化。就像医疗行业必须用医药护理类专业的人才,司法行业要用法律专业的人才一样,社会工作就要用社工专业的人才。广东人做事讲究实在,以往这句话说的是做生意开工厂讲究实效,现在看来,在推动社工专业化发展之上,打出的牌理也同出一辙。以往只是靠加大投入,现在是抓紧专业人才做文章,假以时日,这几乎必然会为整个地区的社工服务带来真正的质变,各界不妨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