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尽管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明了,但是却有很多人沉浸于自己的“安舒区”,不愿意走出来。社工也是如此,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社工在开始的时候还很愿意去做尝试,接受新的挑战,但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形成了自身的“安舒区”,变得不思进取、消极对待。
究其原因,我碰到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导致社工不愿意走出安舒区:
第一,是因为部分社工留有退路,在他们看来,社工这个职业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相反,他们有很多“备胎”,其中不乏在他们看来优于社工的选择。选择社工这个职业,只是觉得学了这个专业、图个自由,所以他们就在社工服务的路上找了一个“自由的安舒区”,可想而知,他们难得找到这个“安舒区”,绝对不会轻易跳出去,更不会破坏自己的“安舒区”,对他们来说只有两种选择——要嘛继续躲在“安舒区”里面,要嘛离开社工这个行业,这种类型的的社工,我叫他“留有退路型社工”。
第二,是因为部分社工安于现状,简单地说,就是习惯了,对他们来说,当前的状态是最安全、最舒适的,也是最合理的。他们经历了开始的痛苦与成长,好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安舒区”,所以他们对目前的状况非常满意,觉得按照目前去做已经很不错了,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了目标(当然,有些是给自己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正是源于对目前状况的十分满意,加上对未来的茫然,让他们沉浸在“安舒区”里面,这样的社工,我称呼他为“安于现状型社工”。
第三,是因为部分社工恐惧改变,改变总是痛苦的,改变的背后会产生压力和风险。要走出“安舒区”,势必要改变旧的习惯、接受新的挑战,与其如此,还不如告诉自己——不需要改变,改变没有意义,何必去面对未知的恐惧,何必去承受改变的痛苦。这类的社工往往会给自己找一个借口,不是我不想改变,而是我找不到改变的方法,不知道怎么样去改变,说不定改变了更糟糕呢?所以,即使他们很清楚,改变可以带来新的东西,改变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成长,但往往因为恐惧,迈不开前进的脚步,更别说面对自己的“惊恐区”了。这样的社工,我叫他们“恐惧改变型社工”。当然,阻止社工在服务中走出“安舒区”的原因是多样的,还包括找不到方法、客观环境的限制、他人的影响、服务价值缺失等等方方面面。
针对因为不同原因,沉浸在自己的“安舒区”的社工,我觉得可以用“拉伸区”、“惊恐区”的概念引导他们尝试走出“安舒区”。顾名思义,“拉伸区”就是一个人可以拉动、延伸的地方,就是改变的弹性,而“惊恐区”则是一个人会产生压力、焦虑、恐惧的地方,就是需要克服的瓶颈。对于上三种类型的社工,我觉得可以有不同的办法引导其作出改变而走出“舒适区”。
一、用“拉伸区”建立目标,在“惊恐区”寻找成就
对于“留有退路型社工”,其实是很难让他们走出“安舒区”的,因为你不能简单的强制、要求,关键在于有效的引导与沟通。以A社工为例,A社工自身条件很好,能力也很强,如果你交给他一件事,她心情好的时候会做的很好,如果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做的很不如人意,甚至拖延、不去执行。在跟她的沟通中得知,她选择做社工只是因为毕业后需要一份工作而已,家里并没有经济压力,还准备考事业单位,肯定不会在社工这条路上走太久,所以不愿意投入太多,说不定哪天就走了。针对A社工的情况,我的做法是充分关注她的“拉伸区”——个人能力远远大于目前的表现,而且有改变的空间,只是缺少目标。因此我重点会去协助她树立较高的目标,培养她工作的责任感,增强她在机构的归属感,让她明白:不管在机构呆多久,但是可以把每一天都过得很精彩、很充实。另外,在跟她的交流中发现,其实她很喜欢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如极限运动),所以我会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是她原本的“惊恐区”)去激发她的动力与积极性,让她在其中获得成就感。最后,虽然她还是离开了机构,但是至少A社工开始尝试走出她原本的“安舒区”,有了很大的工作热情,并在社工服务中找到了自我成就感。
二、用“拉伸区”打破习惯,在“惊恐区”激发动力
“这样子就很好啦,干嘛那么麻烦,没必要那么较真啦!”这是B社工经常用抱怨的语气对我说的一句话。B社工已经在机构工作了近两年,属于“老员工”,刚做社工时她也很苦恼,但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知道了一些应对的方式。于是,她不再想去改变了,对于你交给她的一件事情,她会去完成,但是一般不会超额完成,能推则推,坚守着她自己的想法——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对“安于现状型”B社工,其实她是有“拉伸空间”的,如果你强制她做到什么样的标准,她是可以达到更高的标准的,所以对于B社工,我采取的是要求她走入“拉伸区”,即打破原有低标准的习惯,建立一个新的高标准的习惯,用一些明确的标准对她的服务进行限定,那么她在没办法改变的情况下,就会去努力适应新的习惯。再者,对于B社工,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运用她的“惊恐区”,不时地让她感受到走出“安舒区”,走进“惊恐区”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总是尝试一些新的做法),避免她从一个“安舒区”走向另外一个“安舒区”。
三、用“拉伸区”建立信心,在“惊恐区”给以方法
C社工最近很纠结,因为机构里面其他项目的D社工因为改变工作方法、大胆尝试,在几次的失败后工作上得到了巨大的突破,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称赞,同为项目主任的C社工倍感压力山大。据了解,D社工的做法其实在上一次的机构项目主任培训中大家都知道,但是只有D社工去做了尝试,C社工也有尝试的想法,甚至列入了工作计划,但一直找不到工作方法,也害怕尝试失败、面对压力,所以计划至今依旧搁浅。很明显,C社工属于“恐惧改变型社工”,想改变但又找不到方法,也不愿意面对改变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对于C社工,让她看到改变后的成果,建立改变的信心很重要,所以首先我会协助她在“拉伸区”成功改变,让她发现改变其实并不可怕,只要跨出那一步,尽管会面临各种压力,但是改变之后却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在建立信心走后,我觉得并不是放任不管,一旦她在“惊恐区”面临更大的压力,改变失败,很容易“打回原形”,跑回“安舒区”。所以要给方向,更要给方法,当他们愿意走出“安舒区”,去挑战“惊恐区”的时候,陪伴就显得很重要,让她们一直感受到被支持,那么他们会更有信心去挑战新事物、去做出新的改变。
综上所述,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舒区”——而且必不可少,它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安全港,但是如果它成为你前进、改变的阻碍时,那么你就要敢于走出“安舒区”,尝试“拉伸区”,挑战“惊恐区”。不要让“留有退路”成为你碌碌无为的依仗,不要让“安于现状”变成你沾沾自得的习惯,更不要让“恐惧改变”作为你懦弱退缩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