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精智残障人士技能提升小组中的工作介入
更新时间:2019/8/23 19:14:43  点击率:523    字体大小:
一、案例背景

H市W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牢记使命 · 扎根基层”为主题开创多个助残微项目,而“舞导人生”就是其中唯一一个以艺术表演为主题的助残微项目。

社会工作者在助残服务中了解到W区部分精神和智力残障人士渴望接触舞蹈表演,希望通过展现自我的舞台贡献志愿力量回馈社会。

在W区残联与天健社工中心的支持下成功组建出一支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舞导人生”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舞导人生队”),致力于帮助满足这部分残障人士对艺术的追求,同时提升他们的志愿服务能力。

在本次小组开展之前,舞导人生队已经在社区内有过一次舞蹈表演服务经历,但社会工作者在过程中观察到学员们的志愿服务技能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

同时,舞导人生队导师表示虽然学员们能听从指挥,积极投入,但是学员们之间的配合度和协调性还不够。

基于此,社会工作者与舞导人生队导师以及学员们进行了深入访谈,并采取小组工作的方法来促进学员们的成长,发展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

二、案例分析预估

经过前期的调查分析,社会工作者发现学员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舞蹈表演技能的需求。

精智残障人士愿意通过舞蹈的形式为社区提供表演服务,也有舞台表演的经验,但由于舞蹈技能水平与临场发挥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在面对社区居民时会出现害羞、担忧、焦虑、畏惧等情况,影响志愿服务的开展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需求。

由于精智残障人士有身体与心理上的缺陷,在人与人交流以及提供志愿服务时,学员们之间相互配合和默契程度不够,从而影响服务水平的提升。

社区融入与互动的需求。精智残障人士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与社区居民良性互动,得到社会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三、服务计划

小组理念: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观察学习或模仿他人的行为从而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在活动中他们会表达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这样员就能充分地利用这个资源,从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现中得到学习,形成适应性行为,在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从而提升自己的兴趣,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社会工作者根据以上需求分析制定了本小组的服务目标:

一是链接专业舞蹈资源,提供安全专业的教学环境,为学员们进行舞蹈授课,提高其舞蹈技能;

二是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是提供社区实践平台,鼓励学员们走进社区,带动他们学以致用,并通过舞蹈和其他多种志愿服务形式在社区内帮助有需要的社区居民,提升学员们的自我价值感,促进他们社区融入。

四、小组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小组初期:组员初成长,舞蹈初印象

由于舞导人生队成员平时都是在不同的社区康园中心站点学习,因此同一康园中心的学员相互之间比较熟悉,但不同康园中心的学员相对较为陌生,因此社会工作者在第一次见面时主要引导学员们自我介绍,并认识社会工作者。

虽然组员在刚刚开始做自我介绍时感到害羞,显得沉默与被动,但是通过破冰游戏-----“击鼓传花”打破这种僵局,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气氛,组员们的紧张感与陌生感得以消除。

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群体组员最终都能面对众人进行自我介绍,并初步建立自信。

接下来,社会工作者鼓励学员们分享对自己的期待与看法、以及了解组员对小组的期望。

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向组员介绍本次小组的具体内容,并确认组员能够理解社会工作者对本次小组的表述。在组员对小组整体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为达成目标制定小组规范,建立起小组契约。

最后社会工作者通过游戏问题与观看不同形式的舞蹈表演视频的形式,激发组员对舞蹈的兴趣和热情,促使组员关注小组的内容,形成舞蹈初印象。整个环节提升了组员们对本次小组的初步认识,增强了组员参与小组的动力。

(二)小组中期:学习加练习,提升舞蹈表演技能
     
技能提升第一步:掌握舞步基础。


首先通过回顾小组内容,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将注意力放在小组活动上。接着由社会工作者链接的志愿者老师从舞步的介绍与操作方法入手,进行专业的舞蹈技能授课。

一开始由于组员们与老师之间并不熟悉,而且老师的语速与授课速度较快,组员们难以跟上老师的讲解节奏。



在这一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及时介入,一方面引导老师理解精智残障人士的接受程度特殊性,让老师放慢语速和讲课的速度,及时了解学员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尤其是在舞步实操中存在的疑惑,协助他们及时得到老师的回应,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积极关注组员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部分组员觉得舞步难学,自己掌握不到,显得不安与沮丧,社会工作者及时疏导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并引导他们慢慢练习跟上节奏。

在老师与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组员从一支舞蹈的理解、节拍、舞步的实操等几个方面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大部分组员表示通过学习,对音乐的节奏熟悉了,舞步也慢慢跟上了,基础的舞步技巧大致上掌握。

技能提升第二步:掌握舞蹈的组合混搭互动。



老师通过现场教学的形式,为组员讲解了如何和自己的舞伴互动技巧。社会工作者还组织志愿者帮助组员进行实操练习。

因为组合混搭互动对组员的应变能力与手脚灵活能力要求较高,学习的难度也更大。在学习初期,组员们因为学习上的难度导致学小组参与的热情大大降低,社会工作者在了解到组员的畏难情绪后及时和老师沟通并且调整学习的难度和学习方案。

此外,社会工作者积极鼓励组员迎难而上,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使其有勇气继续进行尝试学习,努力学习舞蹈的知识,借此让组员将注意力重新回归到现场教学中。

技能提升第三步:掌握舞台站位与移位技巧。

组员们经过几次小组的学习排练,掌握了舞步的实操与组合混搭互动,最后需要掌握的就是舞台站位与移位技巧。老师继续通过现场教学的形式为组员讲解舞台站位与移位的知识,为提高组员的参与热情,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一对一”的教学环节,让组员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学习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个别组员因为站位问题出现争执,其他组员则在一旁沉默不敢出声。在这一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及时协调和处理冲突,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复制刚才发生的冲突情景,增进组员组我了解和对他人处境的理解。

同时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鼓励其他学员分享和表达感受,化解他们的不安与焦虑。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处理,小组成员逐渐重新将注意力回归到小组上,社会工作者在实际排练环节中鼓励组员们在遇到困难和突发情况时寻求其他组员的帮助和支持,学会通过团队的方式去解决困难。

这一环节让组员们慢慢学会互相鼓励与支持,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有尝试的机会,小组关系走向紧密化的同时组员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三)小组后期:复习巩固,收获成果

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们回顾本次小组历程和舞蹈实操技巧,加深组员在本次小组中所学内容的印象,进一步巩固组员们已有的进步。

在社会工作者的组织下,舞导人生队需要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接受老师的考核。通过最后的考核环节,组员们在实践中巩固了舞蹈专业知识,同时也让组员们的技能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组员们在分享这一次小组的学习体会时表示非常感谢社老师的专业指导,老师的教导和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使他们对舞蹈、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组员们表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可以更加自信地位居民提供更好的表演。

现场考核和前后侧问卷调查显示,组员们在舞蹈技能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表现出很强烈参与社区志愿表演服务的意愿,而且对自身的能力更有自信心。本次小组学习活动为后续的社区志愿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案例评估

(一)服务对象参与度高。

主要通过报名人数以及出席活动人数之间的比例进行评估。本小组分为六节,每节出席率分别为:100%、98%、96%、75%、87%,100%,总平均出席率为92%,保证了较高的出席率,其中有13人连续6节参与小组。

(二)过程评估:活动形式具有吸引力、活动有延续性。

通过专业舞蹈老师现场授课的方式,结合趣味的舞蹈学习形式,受到了组员们的喜爱。

对于项目初次开展的小组,将兴趣性与教育性、发展性的内容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组员的需求,促进小组目标的达成。

作为小组的延伸及扩展,社工在小组的后期,鼓励小组成员可以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队的服务中,将队员的的表演才艺在社区展现,服务更多社区的居民,给居民带去更多欢乐。

(三)成果评估:小组目标基本达成。

通过六节的小组,组员对舞蹈有更多的认识,舞蹈技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组员表示十分愿意将所学到的舞蹈才艺融入到志愿服务当中,他们曾是无助的特殊群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看着舞导人生队在台上优美的舞姿散发出自信的光芒,谁会想到他们曾经因为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长期不踏出家门,因为自卑而脆弱的心灵拒绝与他人相处与交流。

在组员们眼里,表演能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使他们收获不一样的自我。组员对本次小组活动有很大的支持和肯定,对工作人员的表现也给予肯定。

(四)组员的后续成长和改变

组员之一小X今年二十三岁,精神三级残疾,自被人嘲笑后,她觉得自己和健康人是不一样的,于是在心里画了个圈把自己封闭起来,抗拒与人接触。小X心里的这道坎,也是横在其他队员心里的一道坎。自加入舞导人生队,小X与其他组员的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懂得接纳自我与融入群体生活,不仅找到了同伴,更找到自信与温暖。

爱上表演,收获更美好的自己。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导人生队的每一个表演都需要花费比常人更长时间的学习与排练。“刚开始接触舞蹈,组员没有任何音乐基础,节拍不准确,练习好一组动作至少要花一个小时”授课老师说。

在训练过程中遇到难度较大的动作时,老师便停下音乐让大家反复练习。完成一支舞蹈大概需要训练一到两个月。如今,舞导人生队已经能跳出手语舞、健身舞等形式的舞蹈,还丰富表演形式,学会唱歌、小品、T台秀。

在练习休息的间隙,组员们彼此鼓励,操场上不时传出欢笑声。“排练一点儿也不累,我喜欢跟我的伙伴一起跳舞,我希望通过努力给大家带来好看的表演。”组员小L说。舞导人生队的成立,既是满足残障人士对艺术的梦想,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使他们从被帮助的“弱者”成为奉献社会的“强者”。

现时舞导人生队已有超过一半组员注册成为正式的志愿者。除了义演,舞导人生队还会为社区有需要的特殊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如在节日亲自制作汤圆上门探访重残人士。

“组员们希望能参加更多有意义的志愿活动”负责的社会工作者说,“在助人过程中,组员们学会了感恩,成为快乐与正能量的传播者,以爱回馈社会”。

五、专业反思

妙用专业技巧,发挥社工专业角色。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本次小组服务期间充分发挥引导者、支持者、资源链接者、鼓励者、组织者、协调者等专业角色。

在小组前期,社会工作者积极链接了专业的舞蹈老师为组员提供专业的授课课程,与组员建立专业关系,制定小组契约,鼓励组员表达自己对小组的期望,促进组员对小组产生热情兴趣。

在小组中期,社会工作者协助组员建立可执行的计划,福利他们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向整体目标前进,促进他们的舞蹈技能的提升,并创造一个以小组为中心的环境解决问题的情景,以更好地实现小组的目标。

在小组结束期间,社工帮助组员建立自信心鼓励肯定他们的小组成果,并让他们对离开小组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引导组员处理好离别情绪,并组织各类舞蹈表演活动,巩固小组成果。

整个小组过程,社会工作者能够灵活运用鼓励、引导、同理、回应技巧,促进小组及其强对整个小组 内容的掌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小组。

把握并满足需求,强化组员个人价值。社会工作者仅仅围绕组员的需求,根据小组的需求针对性设计小组内容,组员同质性高,活动效果较好。

但是一整支舞蹈需要的舞蹈技能对学习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手脚协调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虽然在小组开展老师和社工对联系的舞蹈进行了筛选,挑选出相对简单的舞蹈队组员进行授课,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组员学习困难和学习热情消退的情况。

需要社工在小组进行期间密切注意小组成员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并关注他们对舞蹈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梳理与引导,组员的自信心与自我个人价值在小组中逐步得到构建与强化。

学习结合实践,组员收获更美好的自己。组员经过本次小组活动掌握了一定的舞蹈技能,如果不能定期巩固练习,对于精智残障人士来说会很容易遗忘。

因此小组结束后,社会工作者依托“舞导人生”微项目平台和社区助残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在社区内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增强组员对舞蹈技能的运用和持续性的锻炼,最终促进精智残障人士的社区融入与个人能力的提升。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