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心理
彭秀良:孔令智与中国社会心理学重建
更新时间:2019/10/21 14:22:28  点击率:970    字体大小: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公共服务之一种的社会心理服务,被写入了执政党的大会报告当中,这充分反映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历程,当有助于深化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解。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过程中,孔令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重建的孔令智
  孔令智出生于1926年9月24日,祖籍山东曲阜,是孔子的第76代嫡孙女。抗日战争期间,孔令智就读于西南联大附中,1950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理学院,被分配到国家卫生部工作,后转入河北大学教育系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1975年,孔令智调入南开大学,先后在哲学系和社会学系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与社会心理学结缘。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标志性的事件是陆志韦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新论》。但在1949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大陆停滞了30年的时间,以致于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词。1979年5月31日,王极盛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建议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文章,揭开了中国社会心理学重建的序幕。也就是在这一年,孔令智在南开大学首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自此她与社会心理学愈走愈近。
  1982年春,北京大学邀请著名心理学家吴江霖讲授社会心理学,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性质、方法论、社会化、社会知觉、人际影响、跨文化心理学、舆论和态度、团体 (集体行为)、社会心理学应用等内容。这是1949年以后社会心理学首次登上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学讲坛,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正式进入重建阶段。次年,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成立社会心理学教研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高校的第一个社会心理学教研室,孔令智担任教研室主任。同年9月,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在孔令智的主持下举办了首届社会心理学教师进修班,来自全国各高校的40余位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了进修班的学习,并在其后成为中国社会心理学重建的重要力量。该班首次开设的11门课程,基本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体系。1984年,孔令智开始招收社会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为南开大学培养了34名社会心理学硕士,这些学生遍布国内外,多数已成为学术精英,学生们把她视作“带入学术殿堂的领路人”。
  与社会心理学的教学相匹配,孔令智对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成果体现在她与汪新建、周晓虹合著的《社会心理学新编》一书中。该书出版于1987年,是一本大学教材,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知微见著,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新编》的基本概念着手,考察一下孔令智对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自从社会心理学在中国诞生以来,对于其学科性质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社会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孔令智属于后者,她将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介于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并用这样一幅示意图作了形象的说明。[1]在这里我们无意评价学术观点方面的是与非,只是想说明孔令智为建立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做过认真的思考和细致的研究,而不是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正是本着科学的态度,孔令智才为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社会工作结缘的孔令智
  除了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孔令智还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做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有两个,第一个依据是她参加了著名的“马甸会议”。1987年9月12—14日,民政部邀请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劳动部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学者,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因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是位于北京马甸桥附近的北京对外经济交流中心大厦,俗称“马甸会议”。这次会议论证了专业社会工作对中国社会福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确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地位,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作了政策和组织的准备,因而被视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恢复重建的标志性事件。参加马甸会议的社会学专家和高校领导有周尔鎏、袁方、韩明谟(北京大学),潘乃谷(费孝通的代表),贾春增(中国人民大学),苏驼、孔令智(南开大学),袁华音、袁缉辉(上海大学),何肇发(中山大学),朱传一、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子祥(辽宁省社会科学院)。
  马甸会议上,孔令智提出了一个很具操作性的建议。她说,鉴于我国目前缺乏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师资,可由民政部牵头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定期和不定期地到全国各地高校和民政机关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巡回讲学,在形式上类似吉卜赛人的“大篷车”。后来,“大篷车”的设想升华为“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简称“中心”),定性为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下属的学术研究机构,基本职能主要为组织社会工作教育的巡回教学活动,组织编写社会工作教材,组织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及其学术活动,组织对外学术交流,以及为民政部提供社会工作教育咨询,等等。雷洁琼被聘为“中心”顾问,时任民政部副部长张德江担任“中心”主任,孔令智与袁方、何肇发、李宝库(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司长)为副主任。
  说孔令智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另一个依据,是她厘清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将社会心理学纳入社会工作的主干课程之内。1996年11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聘任业内专家成立了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并委托教指委研究社会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1997年,教指委在与各高校、专业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社会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10门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建设问题基本落地,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次确定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10门主干课程是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思想。
  研究孔子社会心理思想的孔令智
  孔令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一个很具中国特色的地方就是她对孔子社会心理思想的研究。孔令智研究孔子的社会心理思想,可能跟她作为孔子后裔的身份有关系,但更多的应该还是出于推进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考量。有研究者曾经特别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与别国的不同, 人的社会心理特点和具体规律就可能也有不同。即便看起来是同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其内在结构、变化规律、制 约因素也可能十分相异。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国土上的社会心理现象,提出自己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着眼于中国国土上的社会心理现象”,孔令智选定孔子作为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历史起点,自然是很有道理的。
  孔令智非常清楚,孔子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但孔子有着厚重的社会心理思想。她认为,“研究孔子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社会心理思想是十分有意义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形成孔子学说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内在原因,而且也是进行中国社会心理学史前史研究的一种尝试。”[3]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史前史当然也是中国社会心理学思想史的历史起点,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不能也不应绕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亦然。
参考文献:
[1]孔令智、汪新建、周晓虹:《社会心理学新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2]石秀印、刘卫平:《中国社会心理学十年回顾与展望》,《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4期。
[3]孔令智、王奋宇:《孔子社会心理思想初探》,《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社工观察)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