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ICU?
一提到ICU,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整个医院所有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心,要求所有医护人员技术过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设备先进齐全,管理严格规范,家属不能随便进入。没错,ICU的确是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因为所有重症患者经过这里的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治疗,最终只有三种结局:最好的结局是疾病痊愈好转出院,这类大多为急性疾病和手术后的患者;其次是积极抢救治疗后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但仍需要住在ICU;第三种情况是最糟糕的,就是所有的武器都用上了,但仍旧敌不过顽固的病魔,最后飞往美丽的天堂。正因为如此,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责任重大,患者一旦进入ICU,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站在死亡的边缘,而患者及家属们对ICU的敬畏和恐惧,也就不难理解。?
目前国内的ICU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的,家属每天只能有1—2小时左右的探视时间。各家医院规定探视的时间段也不同,有的在上午,有的在下午。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次进入ICU之前都需要戴口罩、鞋套,穿隔离衣。患者与家属交流的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这期间家属可以同主管医师沟通交流病情。由于医学是门专业性非常强的的学科,医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能保证让所有家属非常了解患者病情。同时,患者病情变化莫测,治疗方案也会根据病情变化在及时动态调整,家属每天探视时可能病情变化很大。有的患者病情急转直下,经常会听到家属说:“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怎么就这样呢?”。在ICU这种环境中,患者本人能听到各种仪器设备的报警声,不停地接受各种检查化验和治疗操作,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能说话,对病情不理解,对环境充满恐惧,甚至表现出对治疗的不配合。此时医护人员也经常会建议患者家属多陪伴,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家属们通过患者的肢体语言、眼神的交流,最能理解患者所要表达的各种需求,如口渴、饥饿、疼痛、冷热不适等,能及时帮患者解决问题并给予最大的精神支持,这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家一样的ICU
封闭式管理的ICU存在不少弊端,近年来,国际上开始逐渐探索开放式管理的ICU。意大利佛罗伦萨卫生署所属的圣玛丽亚纽瓦医院重症医学科,曾经调查ICU患者住院期间各种不适症状,口渴的比例占63%,害怕惊恐的占62%,睡不着觉的占60%,感到孤独寂寞的占46%,感觉疼痛的占43%,感觉太热的占37%,对自己病情不了解的占33%,怕冷的占21%,饥饿的占13%。当患者无法了解自己的病情,又没有家属陪伴,他对医生护士的治疗方案会有疑惑,容易激动,不配合治疗,影响疾病恢复。尽管每天1—2小时的探视时间,家属也不能保证真正了解患者的全部病情,只能理解50%的,还有50%的病情不清楚,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猜测,很容易引起纠纷。调查还发现,医护人员与患者在一起的时间占90%以上,家属每天可以有1—2小时探视时间,但家属探视区域环境差,等候区没有椅子,20%无卫生间,探视时只是要求戴口罩和鞋套,60%医院没有要求探视者洗手消毒。
圣玛丽亚纽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Sarti教授于2011年率先实行改革,ICU全天24小时对患者家属开放,允许家属任意时间(查房及特殊诊疗时间除外)来看望陪伴患者,前提是一定要先洗手,无需戴口罩和鞋套。他们发现增加探视时间可以方便患者家属及时了解病情。加强沟通,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也减少了医疗纠纷。尽管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探视影响干扰临床治疗,减少了活动空间,增加了工作量,压力增大,工作无隐蔽性。但大多数医护人员认为虽然影响工作,但还是能够接受。而这样的开放管理带给他们很多益处:患者更安全,家属压力减少,医患关系亲近,信任度增加,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同时,对重症不可救治的患者,能真正体现临终关怀,帮助患者及家属面对生命的终结。?
除了实行24小时开放管理外,ICU的设计布局和管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ICU门口是家属接待区,提供桌椅茶座,报刊杂志,还有专门的洗手间及沐浴间,以及为每位家属配备大衣柜及存放贵重物品的抽屉。走进ICU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墙壁上的艺术作品,是位著名的画家所做,让人为之心境开阔,其间韵味难以言语表达,总之给人以希望。病房全部是单人房间,每张床都是多功能的,可以变换不同的体位,还可以测体重。两个房间之间是透明的玻璃墙,打开百叶窗帘相邻的患者之间可以透过玻璃墙交流。每个房间有电视机及DVD播放机,患者可以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也可以从家里带来喜欢的CD音乐等。有位患者想念自己的宠物小狗,医生竟然也同意家属把狗带进ICU病房与患者亲近。几乎所有的治疗都是在患者的房间内进行,当天的药品全部放在房间,因此医护人员24小时几乎一直陪在患者的身边,给患者以安全感。
当然除了医护人员之外,还有心理医生、社会活动家、教父及志愿者等都会参与患者救治及家属沟通交流,给予家属心理安慰,从容面对病情,积极配合诊疗;或者正确面对死亡,进行人性化的临终关怀。医院是患者的,医护人员如同在患者的家里工作,而患者则像住在自己的家里,所以ICU就得像家一样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