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发言】原新: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的诞生正当其时
更新时间:2024/1/17 9:15:18  点击率:30    字体大小:

中国人口学会的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
中国长期照护协会第一届理事长原新

  首先祝贺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正式成立。领证在去年的12月18日,但按照咱们的说法,今天办席算是正式开张了。也感谢各个单位的信任,让我做了首任理事长,有点诚惶诚恐。

  我想讲以下两点。第一、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是应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正当其时。第二、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到底要干什么?

  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是应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正当其时。

  实际上,跨年这段时间许多媒体也在找我。如果诸位关心人口问题和老龄化问题的话,就能发现媒体上炒得最热的一个话题是:2023年的人口负增长会比去年更严重,甚至有人说至少要有300多万负增长。媒体问我怎么看待这一话题?我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一定会公布数据,只要再耐心等待10天。但是我自己估计300多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一定比去年的85万会多。

  依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整个中国的人口形势,中国正处在一个人口变动、正负交替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新阶段。2023年负增长一定会比前一年更严重,原因有一下两点。其一,疫情防控到2022年年底结束,紧接着2022年的12月份与23年的1-2月是人们感染疫情最严重的时间段。医生建议阳转阴以后的3~6个月之内不要怀孕,如果3~6个月以后再怀孕的话那出生就到24年了,所以23年出生人口少。其二,23年去世的人多,这也是受疫情的影响。而且按照统计年度,2023年的人口数实际上是2022年12月到2023年11月的数据,也就是说,2023年1-2月“大阳”这个时间段内,死亡率相对增加,但这一部分人要统计到2023年,一减一增,负增长肯定会更加严峻。

  那么负增长严峻和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是一个互促的过程,人口负增长越严重,人口老龄化也会越严重,所以我们就处在了一个人口发展呈现减量化、少子化、老龄化、长寿化和区域增减分化的新阶段。中央对于这个新阶段的认识非常到位。2022年10月份“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今年的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也提出,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被媒体左右。

  12月23日我参加了《人民日报》的环球时报年会,一共组织7个圆桌会议,我们是第一个。当时北京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上来就说了两个观点。第一,2023年的负增长超过300万;第二,中国的房地产下跌不景气,就是因为人口负增长。而我的判断是2023年的负增长只会比2022年更加严重,但是会不会减少到300万;再者我认为这样下判断为时过早,如果说2022年和2023年人口都呈现负增长,我唯一的判断就是不要把中国人口达到高峰的那个区域理解成一个点。举例来说,珠穆朗玛峰高8884米,那么8000米以上都应该在高峰的区域里面。也就是说,负增长两年,14亿人口中了减少100万,不能构成房地产下跌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口死亡数情况大约是2021年1,014万、2022年1,041万、2023年1,100万左右,到2024年也很可能就在1,100万上下浮动。根据测算,到2050年会死亡1700-1800万,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所决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14亿人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世界上现在有36个发达国家,人口最多的就是美国,有3.3亿人。这36个国家人口全部加起来也就只有不到13亿。到2050年,十三四亿人要走入现代化强国行列,如此壮举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千万不要理解将来我们的人口会少到什么程度,这是本世纪后半叶的事,也是根据生育多少来决定的。那么我们的生育率现在只有1.1左右,能不能提振到1.3-1.4,甚至国家期望能提振到1.8,我觉得难度还是很大的。2022年老年人口1.3个亿,占了人口的10%;2023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一定会超过20%,我国将会进入一个中度老龄社会;到2024年老年人口数量一定会超过三个亿;到世纪中叶,还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老年人口会超过5个亿,老龄化水平会达到40%以上,这是一个很严峻的事实。

  这样一种情形之下,人口老龄化应对期的窗口越来越小了。我们用了短短的十二三年的时间就进入了中度老龄社会,老龄化的水平翻了一番,老年人口的数量翻了一番多。基本上早期的发达国家,像法国、英国大概用了百年左右,美国、澳大利亚也用了60-80年,即便是比较快日本也用了30年左右,我们只用23年左右就翻了一番,而这样一个步伐并没有停止。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单单是带着十三四亿人走,还要带着十三四亿人当中的40%,也就是60岁以上的人进入现代化,这种共同富裕指标怎么去完成?这个任务是非常严峻的,这是全国的情况。

  拿天津市来说,老年人口户籍比较详尽的数字由政府部门掌握,我自己的判断如下:

  2022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大概是300多万;65岁以上大概是200多万;到2035年60岁以上大概会超过410万;65岁以上大概会超过320万;2050年60岁以上大概是520万;65岁以上会达到420万,这是户籍人口。如果说将来户籍制度进一步放开,举家迁移的行为会更多,我们常住人口当中的一部分老年人口也会补充进来,我们大概能够再增加10~20万,这就是天津人口整个的发展趋势。

  前两周我跟天津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总队在聊的时候,我判断天津市总人口大致就在1,000~1,200万之间,因为自然变动、出生死亡变动,天津已经呈负增长的趋势。那么将来天津市的户籍人口还能增加多少,取决于迁移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至于说将来想要1,500万人、1,600万还是1,800万人,完全取决于流动人口。那么流动人口又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和提供就业情况,人口管理总队也在发愁将来人口总量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流动者的主体永远都是寻求就业的中青年人。所以即便是到2050年,天津常住人口的大势也就是在1000~1,200万左右,再多就完完全全取决于将来能够流进来多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想有一个问题可能和我们长期照料是直接相关的,我把它定义为“未康先老”。老年人不是同质的,异质性、差异性非常强。现在一谈到老年人口,整个社会或者说媒体有个不好的现象,那就是似乎60岁以上的人都需要养老,把60岁以上的人全都弄到养老院,或者说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让其安安稳稳地呆着,我把它称之为废物式养老。我今年62了,所以如果说按照国家的养老政策,我应该开始享受养老政策了,但是我自己有一个愿望就是到2027年65岁退休的时候,我可以拒绝全部的退休金。因为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退休后有公共交通免费、80岁以后的高龄津贴、百岁津贴等等,只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给我每月100-200块钱的补贴,说句老实话对我的生活不会有任何的影响。如果有10个人不要这个钱,将其集中起来给1个贫困老人,他的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针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说,中国到底要搞什么养老?多年来我也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为老服务。2007年,我参加了回良玉副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会议,其中谈到老龄化问题时,我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改成为老服务体系,“为”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一面在强调积极、健康的老龄观,一面又使劲强调养老。中国人口学、老年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邬沧萍,今年6月份去世,享年101岁,100岁的时候还站在讲台上讲课,99岁的还在出专著,他就告诉我,“我被谁养了?我还在养着别人呢!”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服务也罢,政策也罢,我觉得一定要精准。

  在为老服务的体系中,我始终建议把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需要助老的,一类是需要养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谁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困难是延续性的,有的困难是一过性的。一过性的困难只需要提供帮助,只要跨过这个坎,老人就照样可以自理;而针对延续性的失能、半失能的情形,则需要提供照料,这没有问题且是必须要干的事。2020年的人口普查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数据,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2.64亿,不健康生活也不能自理的老人占比2.34%,也就是不到620万。从全部的2亿6,000万到完全失能的600多万,其实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如果说把不健康但生活能够自理定义为失能,其中包括轻度失能、重度失能,那么占比是10.4%,也就是2700多万,这两样加起来也就不到3,400万。所以养老到底是面向2亿6,000万人,还是只针对这3,400万人左右,这是两个跨越了几个数量级的问题。我觉得比例不变的话,到2050年老年人口翻一番的时候,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也就翻一番,也就是6,000万到7,000万。但是随着整个长寿化的一个进程,越老越不健康,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越多,到50年代左右,我们失能半失能老人一定会超过7,000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随着整个城市化的趋势、老龄化的趋势,需要我们服务的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

  另外谈到“未康先老”,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数字。全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1,300万,全世界大概每4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里面就有1个生活在中国。我们每年新增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概每年有40~50万人。再有,我们的癌症患者一年新增400万左右,一天净增加1万多,癌症患者的绝大多数,也就是2/3以上是发生在老年期。此外,在中国患有一种以上基础病的老人大概占73%左右,患有两种以上基础病的老人大概是50%以上。所以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等这些病,基本上我们都是以亿为单位在统计,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因此,长期照护的前景还是很大的。

  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到底要干什么?

  长期照护就是为失能、半失能的全龄人口提供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和资金准备,也就是长期照护保险和长期照护服务。

  15年开始积极酝酿长期照护保险方案,16年开始试点,当时应该是14个直辖市和省,除了上海是全市试点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地级市的试点。那么到2020年扩大到了两个直辖市,49个地级市,咱们天津市制定的就是全市试点,那么一共覆盖了28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看了一下人社部的资料,到2022年末49个试点地区参加长寿护理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7个亿,看起来还不错,享受了待遇的人数一共有121万,基金的收入已经达到了241个亿,支出大概是104个亿,长期照护保险定点的服务机构大概有7700个,护理的服务人员还有33万人,但是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从国家整体来看,长期照护服务从13年提出来到逐步的调整,最后确定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意见以及清单制度。我觉得从整个长期照护角度来说,我把老龄健康服务的6个环节: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形象地比喻为:一个老人从跑着、走着、站着、坐着、躺着、最后挂着这6个过程。

  实际上,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健康、老龄健康要干什么?我认为,就是让前一个阶段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后一个阶段越晚进入越好。所以从助老和养老的角度来说,国家提出医养康养相结合,在很多场合有些人把它说得很复杂。我的解释很简单,医养结合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加医疗的服务,而康养结合是针对所有老人,尤其是为健康老人提供的健康服务和助老养老服务的结合。说的更形象一点我把老人分成两类,一类是需要散养的,一类是需要圈养的。散养的就是这些完全能够自理的老人,以提供助老服务为根本;圈养的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家里面生活的老人,直至必须借助医疗护理才能生存的时候,再将其送到养老院,让其好好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所以我在崔以泰教授追思会上总结了一个观点,就是4个词8个字:生好、乐活、长寿、快死,其中长寿和快死都离不开照护。

  我觉得刚才方书记说得非常对,长期照护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是跨界的一个领域,实际上我的理解就是为政、产、学、研搭建一个平台,我们敞开怀抱欢迎所有的决策者、企业家们、社会爱心人士,以及教学、学术部门的、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能够广泛地参与进来,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组织。

  我们的宗旨是:通过开展长期照护领域的调查研究交流,协助政府制定服务和管理标准,规范业务管理,编制业务指南,组织业务培训,为会员提供信息交流咨询、人才推荐、对外合作服务组织和引导会员诚信自律,促进长期照护机构健康发展,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事项以及其他委托事项。这就是天津市民政局的社团审批机构给我们定的法律行为的边界。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琢磨如何树立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的一些品牌,而这些品牌将来能够在全国乃至于全球都能够叫得响,就像我们现在提出来的“津牌养老”一样,能够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国家战略,长期照护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天津市长期照护协会是一个开放包容灵活的平台,也是一座桥,沟通各界的相关人士能够积极为这样的事业作出贡献,敞开我们的怀抱,团结一切各界愿为中国长期照顾事业贡献力量的有识之士。同时我们这个平台也愿意服务于大家,共谋长期照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像刚才张岩局长和张宝甫教授提到的王岩董事长这样的人物,我觉得都可以广泛地纳进来。因为第一届理事会刚成立,我们的经验也不足,也是学步的阶段。我想第二届理事会、第三届理事会在现在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全国的长期照护事业,为天津市的长期照护事业建言献策,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最后我也预祝我们的协会能够在大家的关怀支持之下行稳致远。同时春节也快到了,恭祝大家龙年吉祥。谢谢!

返回】 【打印
  Copyright© 2010 中国长照网 All Right Reserved 津ICP备2023010307号-2
支持:民政部 主办:中华慈善总会 资助:汇丰银行 承办: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